周梅森:我是从南京睁开眼睛看世界的( 二 )


对那些人生经历中特殊的时间和事件 , 周梅森一直保持着非常特别的敏感性 。他记得1979年来到南京时 , 金陵饭店正在打地基 , 周围没什么高楼 , 但整个城市仍呈现出一个古都的风范 。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 , 在其身边来来往往的人也很多 , 很多人都会向他讲述自己职场上的悲欢 。这些人来自各个阶层 , 所带来的各行各业的信息也是五花八门 , 这让他像一个中转站一样 , 能收集到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 。比如他在剧中写到信访办不高不低、让人站不得蹲不得的窗口 , 就来自和一个朋友的聊天 。周梅森表示:“我赶上文学最好的时代 , 作家幸福 , 有故事写 。”
谈南京 “我是从南京睁开眼睛看世界的”
在周梅森的人生经历中 , 南京不但一直担任着见证者的角色 , 见证了他用几十年的时间活出了别人几辈子的经历 , 与此同时 , 南京也因城市高速发展通过财富增长回馈着这位外来在宁作家 。
和很多中国人一样 , 周梅森也在谋求个人的幸福生活 , 他一度选择炒股 , 以为不需要烦很多琐事 , 但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打破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尽管那时他也有江苏最早的大户席位 , 但一次也没用过 。谈到具体收益 , 周梅森表示 , 并没有像外界所说的赢得巨额的财富增长 , “从1996年至今 , 仅仅好于存款 。”
东方不亮西方亮 , 无论是做生意、炒股 , 还是挂职当政府副秘书长 , 周梅森最终还是以编剧身份迎来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不管如何摸爬滚打如何折腾 , 正如周梅森将新作伸向他人生的起点一样 , 他的生活并没因博得大名有太多变化 , 他还住在最早单位分的房子里 , 进门不用脱鞋子 , 用的是老式的复古电话机 , 他贪恋着南京这座城市的舒适与便利 , 正如他自己所称 , “《青春》是我的大学 , 南京是我文学的故乡 , 我是从南京睁开眼睛看世界的 。”
周梅森告诉采访人员 , 他初到南京时在《青春》杂志做编辑 , 经常就把自己关在资料室看资料 , 掌握时代轨迹 , 这也促使他后来写了不少历史剧 , 比如当时缺水、缺电 , 但他意识到大国崛起 , 基础建设是关键 , 这就有了《人间正道》;他去挂职 , 在此当中 , 看到大楼后面有阴影 , 好干部也在内卷 , 于是 , 他又写了《国家机器》;他又由此认识到资本市场 , 并先后创作了《我本英雄》《我主沉浮》等作品 。
周梅森表示 , 南京宽厚、博大、不排外 , 他从家人身上也获得同样的感受 , 比如女儿居然能说很溜的南京话 , 但儿子由于从小所接触的同学都是外地人 , 所以只会讲普通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