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大片叫好不叫座 "傲慢"好莱坞败走中国?( 二 )


【两部大片叫好不叫座 "傲慢"好莱坞败走中国?】“2020年,《心灵奇旅》《神奇女侠1984》《花木兰》三部好莱坞大片惨淡收尾 。其中《心灵奇旅》《神奇女侠1984》就几乎是零宣发,《花木兰》的宣发遭遇非议,首先是观众普遍认为该片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流于表面;更有观点认为,其中国区的海报与其它地区相比,明显土味十足 。”悦东文化CEO师烨东认为,“好莱坞在中国市场的票房表现反映出:多年来,他们只想要中国观众贡献票房,却没有真正关注,来自世界第二大‘票仓’的消费者,观影需求已发生变化 。”
业界认为,好莱坞对中国观众的傲慢,还体现在所谓的“中国特供版”上 。比如在内容上,《钢铁侠3》在中国上映的是有中国演员参演的“中国特供版”,而在其他地区,中国演员参演片段却遭删除 。
此外,在形式上,部分好莱坞电影公司还专门制作了“中国特供3D版”,比如2015年的《谍影重重5》,也包括最新的《沙丘》与《007》 。根据中国电影频道报道,《沙丘》《007》本是按照2D标准拍摄,在北美上映时也只有2D版本,但其在中国却推出实为2D转3D的“伪3D中国特供版”,而这种观影感受远不及“真3D”的形式,也遭到了部分中国观众的抵制 。
师烨东告诉采访人员,3D电影票价通常比2D高出20%至30%,因此很多片方才生硬地将2D转为3D 。“这也正是出现‘中国特供3D版’这种奇葩现象的根源所在 。”
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还需要好莱坞吗?“答案是肯定的 。但更应该深思的是,好莱坞还需要中国观众吗?如果他们还想要享受中国票仓带来的收益,就必须收起傲慢,尊重中国观众,遵循中国电影市场的规则 。”上述影视公司创始人表示 。
走出进口片依赖
中国电影市场,曾一度严重依赖好莱坞 。1994年,国家电影局首次提出进口“分账片”的概念,允许中影集团每年采用分账形式进口10部电影 。在此之前,中国的进口片则均是以“进口买断”的形式发行 。
所谓“分账片”,即电影版权所有者不买断发行权,只是委托机构代理发行,并事先商定比例,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以使制片方、发行机构和放映单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进口买断片”则是指中国公司以固定的价格买断电影放映权,国外出品方不参与中国地区的票房分成 。
1994年11月份,首部由中影集团进口,采取与外商票房分账形式发行的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上映,斩获票房超2500万元 。随之而来,“好莱坞大片冲击国产电影”“好莱坞狼来了”的担忧,困扰了中国电影将近20年之久 。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引进分账大片的数量由原来的每年10部增加至20部,当时的分账比例是13% 。次年,国内年度票房Top5中,除《英雄》外,其余4部均为好莱坞大片,包括《指环王:护戒使者》《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星战前传2:克隆人的进攻》和《蜘蛛侠》 。
2012年2月份,中美双方在洛杉矶签订了《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引进分账片的数额从20部增加至34部,而新增的14个名额只能以IMAX和3D电影格式引进;与此同时,引进大片在中国的分账比例提升至25%;2015年,中影集团与美国电影协会签署了《分账影片进口发行合作协议》,虽然其具体细节未曾公开,但此后几年中,进口片的整体数量不断增加 。
在开放电影市场以来,来自好莱坞的黑客帝国、魔戒、哈利波特、变形金刚、速度与激情、漫威宇宙等系列IP,征服了一大批中国观众的“钱包” 。当然,好莱坞电影也为中国票仓提供了重要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