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颗海上发射的火箭( 三 )


第二 , 海上发射解决了火箭残骸落区的安全问题 。随着航天发射活动需求量的日益增加 , 以及陆地人口密度更加稠密 , 火箭发射落区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 。此前 , 长征火箭从内陆发射场发射前 , 为防止残骸掉落造成安全事故 , 需要提前将落区内的百姓疏散到安全地带 , 不但给当地百姓带来极大的不便 , 也增加了火箭发射的经济成本和工作难度 。在海上发射时 , 可以灵活选择发射点和落区 , 确保火箭残骸远离人口稠密地区 , 掉落在广袤无人的公海海域 , 大幅降低陆地发射人员疏散的成本和工作难度 。
第三 ,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 , 更加需要重视海上发射 。其他航天强国此前并不重视海上发射 , 还在于它们对发射场的需求不同 。例如欧洲航天发射中心主要依赖位于赤道附近的法属圭亚那 , 美国最南端的肯尼迪发射中心距离赤道也不远 。虽然俄罗斯使用的拜科努尔和东方航天发射中心纬度较高 , 但从2009年开始 , 俄罗斯联盟号火箭也改用法属圭亚那的发射工位进行发射 。相比之下 , 只有中国受地理位置的客观限制 , 现有的陆地发射场距离赤道较远 , 不利于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 。而借助海上发射 , 中国航天有望打破这些限制 , 助力商业航天的发射 。
第四 , 海上发射开辟出新的不受限的发射场 , 有效缓解了陆上发射场日益紧张的发射需求 。随着我国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 , 航天发射活动日益频繁 , 据统计 , 未来10年 , 国内商业小卫星的发射需求约为1700颗 , 国外商业小卫星的发射需求约为6200颗 。海上发射 , 无疑打开了商业发射的新通道 。
第五 , 海上发射运载火箭的运输条件比起陆上发射更佳 。在海上可以使用大型货轮运输重型运载火箭 , 而在陆地上只能使用运载能力小得多的火车等 , 不太方便 。
第六 , 海上发射平台有利于简化测控方案 。此前火箭从陆地发射场升空后 , 测控信号的发送和收取需要“翻山越岭” , 而在海上发射 , 无遮挡的海平面 , 非常有利于快速、准确进行测控信号的传输和使用 。
第七 , 海上发射的运营成本相对较少 。建设陆地发射场需要支付土地征用费 , 此外 , 不可避免地需要开发地面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 , 比如道路交通、能源供给、酒店、学校和医院等 。海上平台减少了这些外围成本 。即便需要建造海上平台和接驳船等 , 相对而言费用会少了许多 。海上发射火箭需要攻克哪些难题
那么 , 海上发射火箭需要攻克哪些难题呢?
首先 , 海上发射火箭与陆地发射场发射有所不同 。火箭发射对稳定性有相当高的要求 , 因此在海上发射时 , 通常需要海况较好 , 而且发射平台也要具备较强的抗风浪能力 。
其次 , 火箭在海上发射前 , 需要从港口运输到发射海域并进行组装 , 相关元器件会较长时间处于海洋环境之中 , 海上潮湿、盐雾的环境将直接影响火箭和卫星等载荷的元器件 。为尽量减少这些影响 , 发射平台最好具备封闭船舱 , 为火箭创造一个防盐、防湿的无尘环境 。
此外 , 由于发射平台的限制 , 海上不可能像陆地发射场那样拥有完备的配套设施 , 因此火箭本身最好具备无依托发射能力 。这次发射的长征十一号火箭在此方面就有突出优势 。长征十一号火箭具备快速响应、无依托发射能力 , 能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 , 在不预设发射场地的情况下 , 择机选择公路或是小场坪进行发射 。在海上发射前 , 只要把火箭竖起来 , 连接上地面的电缆就可以了 。
此次发射任务的成功 , 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微小卫星快速组网能力 , 对提升我国快速进入空间能力具有里程碑意义 , 有力促进了我国小卫星的规模化发展和应用 。海上发射是陆上发射的重要补充 , 它的灵活机动的发射模式 , 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这次海上发射试验 , 填补了我国航天领域的一项空白 , 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航天运输体系 。捕风一号A/B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