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乌托邦”还是“修罗场”—— 超九成受访大学生认为匿名社交存在风险( 二 )


就读于安徽某高校的张乐年表示,自己在大一时通过匿名社交软件结识了一位同年级的朋友 。“我们断断续续地聊天 。开心的事情就分享,不开心的事情就吐槽 。”虽然她也会和身边的朋友分享交流,但对于张乐年来说,这位陌生世界的匿名好友,让她更放松,“匿名的环境让我们更自由,交流也没有负担” 。甚至平日里绝口不提的家中私事,张乐年也会偶尔在匿名世界里倾诉 。
匿名社交产品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 。彼时,某社交网站创始人在家周围的区域散发明信片,居民将写上秘密的明信片寄回后,由创始人挑选并登在网站上 。2011年9月,他顺应移动大潮,在应用商店上线了一款同名应用,一时大火 。该应用的试水敲开了匿名社交的大门,自此之后,国内外类似的匿名社交软件层出不穷 。
匿名社交为何备受年轻人青睐?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段鑫星根据以往和大学生的访谈经历介绍,在不少大学生看来,网络匿名可以更好地释放情绪、表达自我,甚至可以发泄负面情绪 。在匿名的世界里更放松、更自由,实现去个人化、去中心化 。
孤独与猎奇交织下的社交尝试
回想起下载匿名App的初衷,肖泽直言自己是出于好奇:“究竟是什么魅力让这么多人都被吸引?”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他尝试着下载了一款匿名社交软件,结果没想到自己一下子就玩得不亦乐乎 。在他看来,在匿名社区里,有人分享兴趣爱好,有人发布对现实生活的吐槽,“感觉匿名好像一块‘遮羞布’,很多在现实空间中不方便表达的情绪都在这里释放出来” 。
据肖泽介绍,在某匿名社交软件中,系统会根据用户特征匹配对应的连麦对象 。“当你聊了5分钟后,就可以选择是否向对方展示个人主页,是否还要继续聊下去 。”肖泽表示,自己的家人常年忙于工作,好不容易等到父母在家时和他们说说话,得到的回应却常常是简单的“嗯”“哦”,深入沟通的机会少之又少 。于是,虚拟社交里的连麦功能成了最吸引肖泽的设计 。“这里有很多人陪我聊天 。每当深夜情绪低落又无处释放的时候,我都会在这里分享情绪 。”
段鑫星表示,大学生使用匿名社交软件主要用于与外界联系,其次是交友与玩附带游戏 。通过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在线下社交未被满足的情况下,把目光转至线上 。在段鑫星看来,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确引导大学生社交至关重要 。“‘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人是社会性动物,应当走出网络,走进现实的人际关系 。有研究发现,与正常大学生相比,痴迷网络世界的大学生对现实人际关系较为冷漠,更不擅长现实的人际交往 。”
张乐年把这种从未有过的匿名社交体验,定义为“净土” 。不同于线下社交体验,线上匿名社交“更方便吐槽”的优点让当时的张乐年非常心动 。在她看来,现实生活中遇到想吐槽的人和事,总有朋友圈的交叉,没法痛快吐槽,总有心理负担,“但是匿名社交的吐槽安全度更高,和朋友圈产生交叉的可能性基本为0,没什么心理负担 。”
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73.84%受访大学生认为,年轻人下载匿名社交软件是因为性格内向,现实生活中朋友少,愿意通过这种渠道交朋友;63.65%认为匿名环境有助于压力释放;49.53%认为原因在于可以放心地说秘密、吐槽;43.01%表示下载此类软件是为了追求匿名的快乐和刺激;39.64%则认为以兴趣划分的匿名环境可以实现群体认同,找到与自己爱好相似的人;35.80%赞同这是拓展社交圈的一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