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两岸青年影展浪花与岛屿·电影论坛举行


IM两岸青年影展浪花与岛屿·电影论坛举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嘉宾在台上分享创作经验
18日下午 , IM两岸青年影展浪花与岛屿·电影论坛举行 , 论坛围绕《制造青年电影》主题展开 , 佟珊、王彤、米娜、单佐龙、黄骥等国内电影节的策划人、电影导演、制片人和学者一起畅谈有关短片创作与青年电影人培养的话题 。
当天的论坛聚焦“流媒体时代如何定义短片?”“青年导演创作短片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探索短片这一类型的独特美学?”“电影节鼓励怎样的短片作品?”“电影节与民间影像培训能为青年创作者提供怎样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的可能性?”等多个问题 , 各位电影人从自己的创作和工作经验出发 , 发表看法与见解 。
不断练习
找到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短片在整个电影创作中的位置 , 大家普遍认为比较边缘和自由 , 对此几位嘉宾是什么看法?”当天下午 ,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影像研究者、北京国际短片联展(BISFF)华语选片人、策展人佟珊担任主持人 , 开始了与几位嘉宾的对话 。
针对这一话题 , 曾担任纪录片导演和策展人 , 如今是荡麦影业联合创始人的单佐龙首先发表看法 , 他表示:“短片的好与不好 , 优势与劣势全部在于它的限制 , 它是一个既限制又自由的东西 , 有着非常宽广的创作范围、创作幅度 。”
中国电影研究院特邀专家、年轻一代女性导演代表黄骥则表示 , 影像是一种语言 , 要熟练掌握这个语言 , 就需要不断练习 。“所以青年导演在创作时 , 可以先把功利东西放下 , 通过短片练习找到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黄骥说 。
导演、策展人、制片人、译者王彤认为 , 实际上 , 初出茅庐或者刚毕业的青年作者 , 除了通过电影节提供的教育平台 , 获得更多的人脉、资源 , 也能增加更多的经验 , 为未来拍摄长片做准备 。“所以从制片或者市场的角度出发 , 寻找一些潜在合作伙伴 , 才能寻觅到更多的机会 。”王彤说 。
实践至上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电影节与民间影像培训能为青年创作者提供怎样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的可能性?导演、制片人、新亚洲影志联合发起人米娜认为 , 如今用手机获取影像很方便 , 也有很多录音的便捷方式 , 让短片创作者用更低成本的、超低成本的方式 , 完成更纯粹的表达成为可能 。“我们工作坊从2016年开始邀请亚洲范围里一些优秀导演到中国来 , 做他的展映、放映 , 我们就想站在亚洲这个板块里头去讲我们自己的东西 , 去发现很多元化的作品 。”米娜说 。
黄骥认为 , 对于短片创作或者电影创作来说 , 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 创意只有通过电影形式展现出来 , 才能算是形成风格 。“在电影学院里 , 老师主要还是用语言、文字或者影像在教学 , 不太可能让学生每个星期都拍摄 , 工作坊则能在集中的时间段里让学员去实践 , 它跟电影学院是互补的一种关系 。”黄骥说 。
当天现场 , 也来了不少的电影爱好者 。通过论坛 , 他们也都开阔了创作的思路 。“我目前处在非电影专业的个人创作摸索中 , 今天主要是想学习其他同行是怎么去创作的 , 老师提到的电影技术和艺术一定要分开来看 , 对我启发很大 。”来自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王嘉俊说 。
“几位前辈从选片人的角度给我提供了很多灵感 , 在我下次拍片子的时候可以吸取到一些经验 。”北京电影学院学生陈琨文说 。
【IM两岸青年影展浪花与岛屿·电影论坛举行】来源: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