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丨自带话题的新片《门锁》为何评分迅速下滑?( 二 )


【文艺评论丨自带话题的新片《门锁》为何评分迅速下滑?】然而遗憾的是 , 正如前文所说 , 《门锁》中的男性角色全员变态(除了功能性的警察) , 大大压缩了大众对于这个话题进行严肃讨论的空间 , 因为这是一种极端情境 , 而不是独居女性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典型环境与普遍真实 。
并不是说极端就不能代表普遍 , 可以举一个例子:日剧《母亲》 , 讲述一位小学老师 , 因为偶然的机会 , 决定“诱拐”一个生长在单亲家庭、常年遭受母亲虐待的七岁小女孩 , 这个临时的母女二人组就这样携手上路 , 奔向自己的诗和远方 。该剧在网站上的评分高达9.4 , 因为它虽然故事极端 , 但唤起的情感是普遍的 , 引发的思考是带有共性的 。它让人看到母亲这个身份 , 是伟大也是束缚 , 只有自我足够坚定 , 才敢做旁人眼中不完美的妈妈;看到母亲对于孩子的爱 , 其实有一个刚刚好的界限 , 一旦超过了那个界限 , 给出的每一分都是负担甚至伤害 。
但《门锁》显然没能做到这一点 。片中人物的遭遇是极端的 , 结果是偶然的 , 个体与大环境之间的关联是不存在的 。在这种情况下 , 作为影片主张被反复宣传的“独居是她们的选择 , 而不是她们被伤害的理由”更像正确的废话 , 其中的“独居”可以被置换成很多其它词汇 。更重要的是 , 当创作者一方面为了制造恐怖效果而让女主周围群狼环伺 , 另一方面又不断强调它的现实意义时 , 仿佛在说“珍爱生命 , 远离男人” , 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加深独居女性的恐惧 。事实上 , 将女性的境遇简单粗暴地归因于男性 , 是近年来不少此类电影的通病 。之前姚晨、马伊琍主演的《找到你》 , 把当代女性在家庭和事业间的两难选择窄化成了贤妻与或家暴或出轨的渣男之间的矛盾 , 同样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但这显然不是话题的正确打开方式 。
毕竟 , 独居女性需要保护 , 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与世界之间的温存 , 同样需要保护 。
文艺评论丨自带话题的新片《门锁》为何评分迅速下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作者:盐水棒冰
编辑:范昕
策划:邵岭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