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 | 卢天寿:我与航天液体动力事业的不解之缘( 二 )



文章图片

卢天寿在给师生们讲解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构成 通讯员 周晨华 摄
卢天寿清晰地记得 , 团队成员把历尽千辛万苦买回的钛合金材料送到当时的生产厂进行旋压成型 , 加工出符合要求的试验件 。经过6次热试车 , 因材料本身价格昂贵、加工难度大报废率太高 , 设计团队最终放弃了钛合金这一方案 。
玻璃钢比不锈钢轻 , 比钛合金加工难度低 , 团队的目光又不约而同聚焦在玻璃钢材料上 。玻璃钢是由玻璃丝和环氧树脂组成的复合材料 , 具有耐高温、强度高、取材易、成本低等特点 , 缺点是质量依旧大 , 制造工艺复杂 , 加工时对环境和操作的水平要求极高 。
科研攻关枯燥而又有趣 , 过程艰难而又富有挑战性 。将玻璃丝和环氧树脂绕在喷管延伸段的胎膜上 , 加压烧制成型 , 但高温下又极其容易变形 , 产品外形尺寸不能满足要求 。团队成员和工人历经多次失败 , 终于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加工工艺 , 制造出了外形合格的喷管延伸段 。
为了帮助厂家改善树脂配方 , 采用新的高压固化方案 , 设计组在厂家一待就是一个多月 。等到高压固化玻璃钢喷管延伸段制造出来 , 断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后 , 烧蚀积碳现象又摆在了大家面前 。历经一次次试验改进 , 团队终于设计出合理的结构形式 。1968年10月 , 采用玻璃钢大喷管的二级发动机进行了两次验收性试验 , 全部获得成功 。
不可忘却的纪念
两型发动机经过艰苦卓绝的技术迭代 , 技术上日趋成熟 , 它们被钱学森等专家指定承担“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任务 , 与一型固体发动机组合成“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动力系统 。这是一个多快好省的设计方案 , 既保证了运载火箭的可靠性 , 又满足了研制进度的要求 。
1970年4月24日夜晚 , 发射的时候终于到来了!卢天寿和团队成员一起聚集在操场上 , 焦急而又兴奋地等待着 , 伸长脖子望着遥远的天际 。时针指向21点35分 , 一团红色的亮点徐徐上升 , 越来越快 , 这一刻 , 空气沸腾了 , 掌声和欢呼声响彻夜空 , 大家忘情地蹦着跳着 , 沉浸在事业成功的巨大幸福之中 。
21点48分 , “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运转正常” 。
“东方红 , 太阳升——”
熟悉的旋律从卫星传回地面 , 现场瞬间掌声雷动 , 所有人跟炸了锅似的蹦呀、跳呀、喊呀 , 相互拥抱 , 有的同事兴奋地抓住旁人的肩膀使劲摇晃 。
时隔51年 , 发射那天的场景卢天寿依然历历在目 , 就像昨天才发生一样 。“作为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 我参与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设计 , 为它提供动力支撑 , 这是我一生中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他激动地说 。
在卢天寿心中 , 航天事业就是自己一辈子的事业 , 永远也割舍不下 。即使离开工作岗位 , 他也坚持每年到周边学校为师生们讲述航天液体动力事业创业史 , 做一名航天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
来源:各界导报老友周刊乐活版
通讯员 周晨华 采访人员 赵婧
来源:各界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