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新人导演能够靠综艺立身吗?( 二 )


与对现实缺乏关照的另一边 , 是对形式感的过分追求 。王文也第二个作品《匹配》可视化呈现了年轻人在社交App中的各种活动 , 新意十足 。可缺乏对于有趣细节和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展开 , 观众对于这种创新形式的新鲜感很快就会消退 , 随之而来的 , 是厌烦于对镜头语言单薄和人物关系俗套 , 频频按下“离场键”而令作品差点停播 。同样的 , 钱宁黄的第二部短片《观察者》尽管赢得评价犀利的李成儒点赞 , 但主要缘于其一反过往影视剧外星人作为“侵略者”而成为“保护者”的立意 。可是在人物刻画上 , 该片显然还停留在为主题服务的标签化、脸谱化阶段 。
曾几何时 , 影坛导演有代际之说 , 身处的时代背景赋予他们共性 。而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与文化艺术的交融碰撞 , 代际、流派、类型、地域都不足以为成为划分导演群体的标签 。作为被划归为“第六代”导演的贾樟柯曾表示:“我个人希望没有‘第七代’ , 因为这喻示我们进入个人化的时代 。”一档综艺中 , 资深名导、跨界演员与“零实践”青年导演同台竞技 , 或许恰好呼应了这一议题 。青年导演可以摆脱“青年”代际标签的 , 是用交出足以与资深导演在大银幕上一较高下的作品答卷 。

全媒体时代,新人导演能够靠综艺立身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责任编辑:王婉莹)
【全媒体时代,新人导演能够靠综艺立身吗?】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