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何历来被后人激赏?

热门回答:
《渡荆门送别》为何被后人激赏?
这首五律是唐朝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 。李白是谁?既然是爱好诗词的人必然很熟悉 。就不用赘述了 。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何历来被后人激赏?

文章插图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何历来被后人激赏?

文章插图
译文: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何历来被后人激赏?

文章插图
辨析: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何历来被后人激赏?

文章插图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何历来被后人激赏?

文章插图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何历来被后人激赏?

文章插图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何历来被后人激赏?

文章插图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何历来被后人激赏?

文章插图
全诗的写作方法 。乃是首联叙事 。颔颈写景 。尾联抒情 。而诗题似乎不确 。“渡荆门送别” 。送别者 。送完即回 。安能看到诗中所写之景 。若为送别 。那从蜀至楚者非李白也 。应是其他人了 。故此诗之题应为《渡荆门》 。送别二字乃为赘言也 。
图片来自网络 。若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
20191019
其他观点:
李白 。字太白 。据说 。她母亲生他的时候 。梦到了太白金星 。所以取字为太白 。牛吧 。李白从小就有一个神仙的名字 。长大出川时写了《峨眉山月歌》和《渡荆门送别》两首诗 。其中后者历来被后人激赏 。现在被选入教材中 。这是什么原因呢?先看原诗: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何历来被后人激赏?

文章插图
仗剑去国不辞远 。首联蕴含特殊的创作背景 。
李白五岁开始读书 。十五岁开始学剑 。常于月下庭中 。舞剑啸吟 。心雄万夫 。二十六岁开始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诗人沿长江顺流而下 。途经三峡 。三峡 。古称蜀楚咽喉 。李白乘舟冲出峥嵘突兀的群山 。见到了遥远的荆门 。意味着离开故土 。踏上了人生新的征程 。他渴望着能有一番大的作为 。
表明上看似平常的首联 。实际上蕴含深意 。李白出蜀难道仅仅是为了漫游吗?他登上中原的舞台 。是为了实现他“匡社稷 。安黎元 。济苍生”的人生之志 。从此他就可以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了 。看来 。首联还包含着诗人对人生 。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向往之情 。
江入荒原何辽阔 。颔联历来被激赏为千古状语 。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何历来被后人激赏?

文章插图
船到荆门 。群山万壑 。已在身后 。山峦随着地势变缓 。渐渐淡出视线 。但见 。江水滔滔 。奔腾而出 。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 。
一个“随”字 。一个“入”字 。化静为动 。展示了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的情形 。展现了浩浩江水涌入平原河道的情景 。诗人目睹浩浩大江流入茫茫平原 。心中情不自禁地升起一种新奇的感觉和豪迈之情 。
正如骆老师鉴赏此诗时说 。读此诗句 。立刻会想到 。江天何辽阔 。我心欲飞翔 。
古代诗评家 。长把此句和下面的句子相提并论 。有老杜的 。星垂平野阔 。江入大荒流;星临万户动 。月傍九霄多;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有孟浩然的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有王维的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称赞这些句子 。造语雄浑 。意境阔大 。气韵生动 。各有千秋 。为千古状语 。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何历来被后人激赏?

文章插图
明月霞光两相映 。颔联描绘了黄昏的江面之迷人静景 。
黄昏的江面上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低头看 。明静的月亮映入水中 。如同飞下的天镜 。抬头看 。云霞满天 。流光溢彩 。如同海市蜃楼 。变幻多姿 。
颈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江水映月图 。一幅天边云霞图 。诗句中洋溢着诗人陶醉于美景的喜悦之情 。
结尾诗人宕开一笔 。不说思乡之情 。而转说家乡之水情谊深重 。恋恋不舍 。远送自己到万里之外 。含蓄表达了思乡之情 。由此可见 。本诗随着景色的转换 。思想感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由刚出蜀时对人生的憧憬 。到看到壮丽景色的欣喜豪迈 。到渐行渐远的思乡之情 。不入乎其中 。何以体验到李白的复杂情怀?
其他观点:
李白《渡荆门送别》历来被人激赏!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长轴山水图 。脍炙人口句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何历来被后人激赏?

文章插图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描绘出一幅长轴山水图 。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此联以小见大 。内容十分丰富 。包含长江中游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 。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
一、作品原文: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
二、诗文意思: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 。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 。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 。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 。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何历来被后人激赏?

文章插图
三、作者档案:
1、作者评价: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 。唐代浪漫诗人 。被后世称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 。时称“李杜” 。
2、重要经历: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少年即显露才华 。吟诗作赋 。博学广览 。并好行侠 。从24岁起离川 。长期在各地漫游 。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 。天宝初曾供奉翰林 。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 。又遭权贵谗毁 。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天宝三载(744) 。在洛阳与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中 。怀着平乱的志愿 。曾为永王李磷幕僚 。因其败受牵连 。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漂泊困苦 。卒于当涂 。
3、作品风格:
其诗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 。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对安史叛乱势力予以斥责 。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 。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象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何历来被后人激赏?

文章插图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这次出蜀 。由水路乘船远行 。经巴渝 。出三峡 。直向荆门山外驶去 。目的地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这时的李白 。兴致勃勃 。坐在船上纵情观赏巫山两岸的峻岭 。一路看来 。眼前的景色逐渐变化 。船过荆门一带 。已是平原旷野 。视觉顿时开阔 。别有一番景致 。
五、特色品鉴:
1、展现雄奇壮丽画卷 。讴歌祖国大好河山:《渡荆门送别》通过出蜀至荆门沿途景物的描写 。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原野、大江、明月 。彩霞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爱恋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由衷赞美之情 。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何历来被后人激赏?

文章插图
2、构思巧妙 。脉络清新 。波澜起伏:开头两句是总叙 。叙述诗人离开家乡 。千里迢迢 。乘船渡过荆门 。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其他诗句紧密相连 。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四句是叙述 。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 。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 。紧扣“送别”的诗题 。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 。
3、意境高远 。风格雄健 。形象瑰丽:“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描绘出一幅长轴山水图 。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此联以小见大 。内容十分丰富 。包含长江中游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 。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何历来被后人激赏?

文章插图
六、心灵感悟:
《渡荆门送别》一诗中雄伟奇丽的画面不是简单的组合和随意的拼凑 。荆门外的所有景色都与长江密不可分:群山是长江两岸的群山 。平野是长江流域的平野 。月影是长江水中的月影 。行云是长江上空的行云 。故乡水也是长江之水 。它们以长江为中心 。共同和谐地构成一幅雄伟壮丽的江景图 。这个背景与诗人喜悦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可谓相得益彰 。雄壮奇伟的自然景色 。与诗人初离故土 。投身到更广阔的土地去追求那不平凡的生活事业的广阔胸怀和奔放热情的情调是完全一致的 。
《渡荆门送别》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 。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象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何历来被后人激赏?】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何历来被后人激赏?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