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家带孩子,我快得抑郁症了感觉,怎么办?

热门回答:
亲爱的 。感谢你的提问 。让我想起了曾经带孩子的经历 。深有同感 。
作为妈妈 。带孩子真的是一项大工程 。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培养 。无不凝结了一个母亲的全部精力、体力和智力 。然而不是人人都能感同身受 。
你所说的抑郁 。我认为只是抑郁的情绪 。并不是抑郁症 。是一种很常见的焦虑情绪 。很多人都会有 。不要给自己贴上抑郁症的标签 。
我曾经也有过类似的抑郁情绪 。主要来源有几项:丈夫的忽视、家人(主要是公婆)的育儿理念冲突、自我价值感低、焦虑和担心 。
希望以下分析对你有帮助 。
丈夫的理解和帮助至关重要 。
很多做丈夫的不理解妻子的辛苦 。觉得不就带个孩子 。至于那么矫情吗?
没有生养过孩子的 。不知道孩子的一举一动 。一颦一笑都牵动着妈妈的心 。
丈夫如果可以分担一些照顾孩子的事情 。就会明白其中的不易 。
我老公从来晚上没有给孩子冲过奶粉 。没有给孩子换过尿布 。不会给孩子洗澡 。更不要说给孩子做抚触和运动了 。在他看来 。这些事情都是女人应该做的 。他只是在孩子吃饱喝足的时候拿来逗逗 。
有一次我得了重感冒 。晚上不得不由他来照顾宝宝 。这一晚上把他折腾得够呛 。第二天就开始抱怨 。从此他就明白了婴儿没有昼夜的概念 。尿不湿比内裤难穿 。抱得不舒服宝宝不会将就……
照顾孩子是与孩子最好的互动 。因为老公很少照顾孩子 。所以我儿子跟老公之间没有那种亲近的感情 。长大一些也不会需要爸爸亲亲抱抱 。
有的妈妈的抑郁情绪很多是来自另一半的忽视 。要让丈夫理解你、爱护你 。就要让他尽最大的努力一起与你分担 。养孩子可不是一个人的事 。上班再辛苦也要分担一点 。女人这个时候可不能心软 。否则你的体谅只会调教出“白眼狼” 。
夫妻双方共同照顾的孩子与父母之间有种很微妙的依赖 。无论是婴儿期、幼儿期还是儿童期 。或者是更大一点 。父母双方的照顾都是缺一不可的 。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说 。每个时期的互动都会对孩子的智力、性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
在照顾和教育孩子方面要与老人划清边界 。
宝妈的抑郁情绪有的则来源于和共同照顾孩子的老人的观念不合 。最典型的婆媳之间的观念和沟通的障碍 。
本身存在婆媳关系危机的家庭 。孩子无疑成了爆发战争的导火索 。
这时丈夫应该站在妻子一边 。对自己的母亲要多加引导 。左右逢缘 。
即使是关系很好的婆媳之间 。也会因为孩子的问题产生分歧 。但是要注意沟通技巧 。不能因为分歧造成彼此之间的误解 。
在《多少爱可以重来》中 。婆婆接受不了儿媳妇的现代育儿方式 。但是无论怎样 。两个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 。所以能做出让步的就让步 。不要激化了矛盾让老公在中间为难 。不能让步的要让老人明白孩子是你的 。怎样养育由你说的算 。
如果条件允许 。最好和父母(或公婆)分开住 。要知道 。家庭中的很多矛盾 。都是父母参与过多 。边界不清 。两家的生活习惯、观念差异 。导致本可以夫妻两人自己磨合解决的事情变得复杂 。
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依赖父母不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甚至会造成人人都想当家作主 。家庭战争不断的烦恼 。
提升自我价值感 。把自己从妈妈的角色中部分抽离 。
很多宝妈生了孩子就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圈 。不能工作 。不能社交 。
应该清楚的是 。你不但是孩子的母亲 。你还是妻子 。要有夫妻两人共处的空间;你是个独立的个体 。要经济独立 。要有自己的工作时间;你是社会中的一员 。不是活在真空里 。应该有自己的朋友和社交活动 。
这就需要你腾出一部分精力来处理关系 。做好时间管理 。
我身边很多宝妈在宝宝睡觉的时候抓紧时间阅读、参加网络培训、经营自己的社群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培训与育儿有关 。不仅可以学习 。而且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提高 。甚至可以赚钱变现 。虽然辛苦 。但却从与外界的交流互动中不断获取能量 。让自己不至于与外界脱节 。自信心不断提升 。价值感提高了 。心情也越来越好了 。
放弃不必要的焦虑 。专注当下的生活状态 。
宝妈们往往为了宝宝过度焦虑 。孩子爱哭 。怕是孩子不舒服生病了;孩子睡得多又怕是不是有什么缺陷;孩子到说话的年龄要教说话 。说话早的想让他(她)学更多 。说话晚一点又焦虑得不行;书籍上说这个时期的宝宝该多运动 。那个时期的宝宝要多交流……
其实不是宝宝的问题 。是你自己太在意 。反应过度了 。
大多数的宝宝不需要特别精心的照顾也能健康的成长 。你所要做的就是关注宝宝的同时 。多关注一下自己 。
为宝宝的未来过度担心 。这种焦虑情绪传递给宝宝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过度焦虑的妈妈会让宝宝也特别敏感 。比如恐高症、恐水症、皮肤过敏等 。很多都是心理原因 。都是因为宝妈的过度反应 。
宝宝的未来固然重要 。与之朝夕相伴的妈妈的心理健康是培养健康宝宝的必备条件 。所以为了宝宝 。放弃你的过度焦虑 。过好每一个当下 。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 。与宝宝共同成长吧!
最后 。想要对你说 。不要灰心 。每个人都会通过努力走出阴霾获得成长 。多去尝试 。去感受 。对内觉察 。你会是个好妈妈!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其他观点:
我来说一下!我有几种建议!你可以选择一个!
第一种!你要是在农村生活!早上起来把所有的家务都做完!孩子起来了!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出去玩一下!有邻居的时候就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谈家常!聊聊天!享受 !享受!说说笑笑!到了中午回家吃饭!再休息二个小时!起来带着孩子出去玩一下!玩累了回家!看看电视剧!或者听听音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到了孩子大一点之后还可以去打工!放假的时候可以一家人出去玩一玩!不能天天把自己关在家里面!这样才会把自己关出毛病来!只要自己开心快乐!就行了!
【每天在家带孩子,我快得抑郁症了感觉,怎么办?】第二种!你要在城里生活!玩的地方要比农村多很多!有公园!有游乐场!还有大超市!都可以出去走走逛逛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玩累了回家休息!第二天可以继续进行下去!不想出去可以找邻居聊天!没事的时候可以听音乐或者看看电视剧!三不时出去玩一下!千万不能把自己关在家里!没事的时候可以把家务事做好就行了!要保持良好的习惯!要保持天天开心!要做一个快快乐乐的人!
谢谢!
其他观点:
带孩子确实非常辛苦 。想想一下 。整天带一个像小牛一般的神兽而且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带 。难度可想而知 。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这是一个民族的战斗 。是所有家长的战斗 。因而这个问题也确实很重要 。
只是 。带孩子是不是必然会导致各种矛盾冲突、导致各种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呢?
好像也不是的 。不是所有人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这就需要掰扯掰扯到底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在哪里?
第一 。不能接受孩子的差异性 。
孩子没有一样的 。即便是同卵双生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也有很多差异 。更何况出生在父母不同教育经历、经济收入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等等背景下的孩子 。有的孩子活泼好动 。有的孩子安静祥和 。有的孩子天资聪颖 。有的孩子天生驽钝 。有的孩子领悟父母能力强 。有的孩子无法感受父母的劳心劳力 。这些都是孩子差异的突出表现 。因而我们就需要关注下面第二条 。
第二 。不合理性的胡乱比较 。
比较是人之常情 。也是出现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为比较 。很多人感觉自己幸福、满足、快乐 。比如我们比较现在的的中国新冠病毒得到控制和新冠病毒爆发下的美帝国主义 。我们感觉我们十分幸福 。十分快乐、轻松、愉悦;因为比较 。我们感觉压力山大、抑郁、焦虑、甚至崩溃 。比如我们比较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会感觉十分的痛苦、难受和不甘心 。经常问 。为什么 。凭什么……
第三 。不能客观认识自己家的孩子 。
孩子的学业成绩高低好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既有天资的 。也有后天努力的 。更有父母的教育和陪伴方式的 。而往往我们不能正确、客观的认识孩子的情况 。只是一味的希望孩子能够成龙成凤 。想当然的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 。能够光耀门楣 。在这种想当然的主观想法控制之下 。我们就无法保持对孩子的良好态度 。也无法更好的去接纳、接受孩子的各种表现 。进而会导致对孩子的不准确定位和要求 。一旦达不到 。父母亲就会失控、崩溃 。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
第四 。缺乏基本的自我调控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
现代社会 。各方面飞速发展 。人的压力之大也是异乎寻常 。这就需要每一个普通人都学习一点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比如陪伴孩子、与家人相处、社会关系问题的解决等等 。有一些基本的通用技术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比如理性情绪疗法(又称情绪的ABCDE理论)、幸福五元素(又称幸福的PERMA理论) 。可以在网上搜索下获取相应的详细的知识 。这对于我们解决带神兽时候的各种情绪和心理问题是有帮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