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大礼议”事件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政治争论,起因是嘉靖帝以地方藩王的身份继承皇位,以杨延和为首的内阁老臣们提出为皇帝改换父母,双方就这一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
表明上看,大礼议是关于嘉靖是否需要改换父母的争论,而其实质上是皇权与内阁权利的一次剧烈碰撞 。这场争端究竟为何而起?结局怎样?根基深厚的内阁群臣又是怎样败给初出茅庐的嘉靖呢?
继位前的拉锯
嘉靖的皇位是“捡来的”,大礼议事件中的“议”,议的就是皇帝的出身问题:
按辈分算,嘉靖的生父朱祐杬是先帝的四叔,朱祐杬在明宪宗一朝被封为王,封号“兴”,封地湖广陆安州,死后又被侄子朱厚照追谥为兴献王 。在他去世两年之后,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因其生前并无子嗣与其他胞弟,内阁首辅杨廷和根据“皇明祖训”寻找皇位继承人 。
依照“兄终弟及”的原则,此时应拥立先帝的宗族兄弟为帝 。而从亲缘上来看 , 兴献王之子朱厚熜与先帝血缘最近 , 于是在朱厚照驾崩的当天 , 杨廷和通过司礼监请张太后懿旨,正式册立朱厚熜为皇帝,即嘉靖帝 。
嘉靖继位时刚满十五岁,彼时内阁势大,首辅杨延和想联合众朝臣给这毛头小子来了一个下马威 。据《明史》记载,在朱厚熜的车驾从陆安行至京郊时,一群礼官在此迎候,请他执皇太子的礼仪继位 。
朝臣此举意在试探,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朱厚熜年纪虽?。?心思却深 , 并不想惯老臣们的臭毛病 。他环视四周,淡淡地对礼官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我是奉先帝遗照,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 , 并不是皇子,不需要执皇子之礼
第一轮试探失败,杨廷和很快启动了备用计划:请嘉靖按照礼官的安排,由东安门入皇城,暂住文华殿(大学士杨廷和等请如礼臣所具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 。)
这条提议换汤不换药,本意还是为了试探新帝的底线——根据明朝的相关规定,由东安门入宫的路线是为皇太子即位所设计的,若朱厚熜想以遗照中的身份入皇城,正确的路线应该是由皇城正中的大明门入,居奉天殿 。
若换作一般人,即使不惧怕首辅威严 , 多少也会顾及老臣的颜面而做出让步 , 可嘉靖并不是一般人,作为一个早熟的天才少年,他心里很清楚,若此时退让一步,等待他的将会是更大的牺牲与妥协,于是他并没有理会杨延和的意见,在群臣的威压下将车驾停在京郊,坚决不肯走侧门入宫 。
眼看事情陷入了僵局 , 杨延和无奈地妥协了——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立威的事等这小子登基后再做也不迟 。
“认爹”问题引发的争议
两次立威失败的阁臣们并不气馁,在他们眼里,新帝的前两次胜利靠的不过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不足以成为内阁的威胁,于是在朱厚熜登基后的第六天,自诩老谋深算的内阁向新帝发动了第三轮攻势 。
正德十六年五月初七,经杨延和授意,礼部尚书毛澄联合文武群臣六十余人向皇帝上疏 , 就皇帝该认谁当爹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明史》中这样记载了当时的场景:
“廷和检汉定陶王、宋濮王事授尚书毛澄曰:“是足为据,宜尊孝宗曰‘皇考’,称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母妃为‘皇叔母兴国太妃’ , 自称‘侄皇帝’名,别立益王次子崇仁王为兴王,奉献王祀 。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 。
概括起来就是:毛澄引经据典的向皇帝表明:“您现在是皇帝了,依照先例,应该管您的皇伯父叫爹,将您的亲爹称为皇叔,自称为‘侄皇帝’ , 对此有异议的都是奸臣,当斩!”
在嘉靖眼里 , 这封奏书实在是欺人太甚——我作为皇帝,连认谁当爹的都得听你们的,不听话就成了奸邪,我若轻易答应了,这皇帝怕是也白做了!
但自知根基不稳的嘉靖并没有与内阁和正面硬刚 , 他采取怀柔政策,试图以情理说服杨延和,不料杨老先生不为所动,除了坚持自己的意见之外,还依靠内阁持有的“封驳”权驳回了嘉靖帝为生父上尊号的提议 。
票拟与封驳作为内阁握在手里的两大权限,对国家政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其中的“票拟”权是让阁臣履行秘书职能,根据皇帝的意思拟订圣旨,而“封驳”则让内阁履行文官的规劝之责 , 在认为皇帝的判断有问题时及时驳回上谕,避免错误政策的推行——这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开明之策,落在杨延和手里却成为了内阁打压皇权的工具 。
逼着皇帝认爹固然不敬,但彼时的朝臣皆以杨延和马首是瞻,在首辅的威压下 , 朝中竟无人敢为皇帝说话 , 十六岁的皇帝独自一人扛着巨大的压力 , 在几乎要松口的时候 , 新科进士张璁的一封奏书使他看见了一线希望 。
张璁,明成化十一年生人,以观政进士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在嘉靖一朝曾三度位居首辅 , 最终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史书评论他“终嘉靖之世,语相业者,迄无若孚敬云”——但这些都是后话了,此时的张璁作为一个小小的进士 , 身怀着两大利器:一是精通礼仪,二是能说善辩 。
俗话说光脚不怕穿鞋的,在“认爹”事件爆发之后,窥见了升迁机会的张璁公开上疏,称新帝即位是奉旨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室宗嗣,且明代礼仪中规定,长子不得为人后,皇帝作为兴献王现存的“长子”(原本的长子朱厚熙早夭),理当“继统不继嗣”,所以皇帝想认谁当爹都可以 。
嘉靖读完他的奏章后大喜,当即喊出了:“此论出,吾父子获全矣!”,彼时的另一位名臣杨一清也曾评价说:“张生此论一出,连圣人也驳不倒他了” 。
话虽如此 , 但只凭张璁一人之力,想要斗倒杨延和仍是痴人说梦 。势单力薄的嘉靖只能先向杨延和妥协——只是他留了个心眼,向杨延和提出要以皇太后之礼迎生母入宫,在又一次遭到反对之后,嘉靖放低姿态,对着杨延和痛哭流涕地说出了一句很吓人的话:“我愿意辞位,带母亲回陆安去” 。
此话一出 , 杨延和若再敢反对,恐怕会落下个“逼皇帝退位”的罪名,不想当罪臣的杨先生终于松口了 , 正德十六年十月,嘉靖帝以皇太后之礼将生母迎入宫中 。
战败后的杨延和要处理的第一个人就是张璁,他很快寻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将张璁贬至南京 。
左顺门下的风云
杨廷和所做的一切看似不近人情,实则只是为一样东西——权柄!
古往今来,所有的政治斗争不管以什么名目展开,其核心都可以归为对权利的争夺 。内阁在设立之初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 , 但随着其职责范围的扩大,其权力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至嘉靖继位,皇权虚空,内阁凭借着“票拟”和“封驳”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无名之相”,对皇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的皇权与相权之争在明朝演变成了皇帝与内阁的争端 , 并在嘉靖一朝的大礼议事件中进行了一次明面上的大爆发 。
老狐狸杨延和比谁都清楚这场拉锯战背后的深意——这是两方势力的斗争,更是以他为代表的老臣们与新帝之间的博弈,一旦新帝手中的皇权压倒内阁,内阁众人便会在朝中失去话语权 , 这是作为首辅的杨延和最不愿看见的情况 。
但此时的杨延和已经年过半百,对许多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眼见张璁只在南京待了一个月便又被皇帝叫了回来,斗了一辈子的杨延和终于疲惫了,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他向皇帝上疏请求致仕,皇帝顺水推舟放走这尊大神,本以为能借机结束这场争端,却不料招来了更大的动乱 。
一个杨延和走了 , 上百个“杨延和”站了出来,他们分工明确,有人作赋有人上书有人面谏皇帝,众人面对皇帝时七嘴八舌,主题却仍只有一个——你不能认你爹当爹!
在群臣的力谏之下 , 嘉靖对父母的称呼做出了让步,同意称父亲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亲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本生”两个字比较尴尬 , 这意味着他名义上仍存在两个父亲,一对是当过皇帝却和自己没有血缘的“爹”,一个是自己的“本生爹” 。皇帝没有恋父情结,当然不需要那么多爹,此时的妥协也只是缓兵之计,在短暂的平静之后,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十二日,皇帝突然诏谕礼部,要在十四日为父母上册文 , 同时祭告天地宗庙 。
消息一出,群臣哗然,皇帝的举动宛如一根引线 , 集中点燃了文臣们心中那颗名为“文人气节”的炸弹 。中国自古有“文死谏,武死战”的传统,这一传统在此时被发挥到了极致 , 当日午后,对圣旨不满的两百余名朝臣集中在左顺门下,跪请皇帝收回成命 。
大臣们劝谏皇帝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哭 。这这当中,以杨和廷之子杨慎为首的一伙人哭的最有创意,别人是跪在门下干嚎,他们是“撼门大哭” , 于是荒唐的一幕出现了:皇帝身体健康的高坐于朝堂之上,不远处的大臣们跪在地上号丧似的哭——知道的说他们是在请旨,不知道的还以为新帝又驾崩了呢 。
皇帝不敢开罪言官 , 自古皆然,这群人敢这么闹也是仗着自己言官的身份 , 认准了新帝不敢重罚他们 。可他们显然还不够了解嘉靖帝——与别的皇帝不同,嘉靖帝的并不是一个看重风评的皇帝,这一点从他后来对海瑞的态度也能看出来,换个角度想,若眼泪有用,曾经在皇帝面前泪肆滂沱的杨延和先生也不至于黯然离朝 。面对这帮无理取闹的人,嘉靖先礼后兵:先是令太监传令退朝,在文明劝退无果后,耐心告罄的嘉靖帝命令锦衣卫直接抓人 。
锦衣卫们先是试探性地逮捕了为首者八人,此举令其他人更为激动 , 冲至左顺门前擂门大哭,嘉靖帝在盛怒之下下令将涉事者全部逮捕,有多少逮捕多少 。
七月二十日,锦衣卫请示如何处理逮捕的大臣,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廷仗 , 嘉靖下令将涉事的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其中因廷杖而死就有十六人 。官员们迫于威压纷纷闭嘴,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之争至此以嘉靖帝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
结语
自大礼议事件之后,内阁之权在嘉靖一朝被无限削弱,及至后来的权臣严嵩 , 也只是在嘉靖帝的的授意下替皇帝帝处理朝务,原本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至此彻底沦为了皇帝的家奴,一直到嘉靖去世才得以重新翻身掌权 。
参考资料
【1】张廷玉《明史》
【从“大礼议”事件看明朝皇权与内阁的冲突】【2】《明实录》
- 明朝“四大罪臣”之首,酷刑折磨五日,最后死法都不敢想象
- “护发素”并不护发,很多人都理解错了,用发膜或蛋白矫正最靠谱
- 在日本“嫡亲”竟然能够完婚
- “物联网”的灵感来源于什么?
- “扇贝去哪儿”后续:汤加火山爆发,獐子岛涨停
- 张学良获得自由后,为何不回东北老家看看?此人从中作祟
- 古人夏天的“精致时尚生活”
- 徽柔的悲剧里藏着中国古代女性最大的悲哀
- 从北魏自由民阶层入手,浅谈得以实行均田制的原因及其意义
- 古代小妾地位很低,但有一项“特权”,连正室妻子都羡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