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
正月即是农历的元月,古人将“夜”称之为“宵”,由于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而被称作“元宵节” 。
据说第一个创造出“元宵节”的人,是汉文帝 。
02
唐僧从西天带回来的,不止是佛经,还有元宵节放烟花的风俗 。
根据留下的著述《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有佛舍利在空中放光,“此时也,或放光,或雨花 。” 。
这里的此时正好是大唐的正月十五,因此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正月十五燃放烟花的习俗也随之传播开来 。
武则天时期的宰相苏味道,有一次观赏了元宵节烟花后 , 提笔写了首五言诗,其中有句“火树银花合 , 星桥铁锁开”,从此“火树银花”就成了元宵节灯火的代名词 。
【元宵节冷知识9则:值此美景良辰,组团去偷个菜?】03
万圣节带着面具吓人?在隋朝时,这套把戏就已经风靡市井了 。
没错,就是元宵节那天 。
《隋书·柳彧传》就有这样的记载:“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 。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 , 诡状异形 。” 。
李少红导演的《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与摘下昆仑奴面具的薛绍一见倾心,虽然是艺术创作,但从史实角度来看,没毛病 。
04
在礼教森严的时代,元宵节是小姐姐们难得的自由时间 。
由于历朝历代实行宵禁制度,小姐姐们只能困坐于闺房中绣养鱼 , 但元宵节这天例外,小姐姐们可以借机逛街买买买……
当然胆子大点,与情郎做点不可描述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的 。
所以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才有了“月上柳梢头 , 人约黄昏后 。”的句子 。
不过这两句是小姐姐对去年元宵夜的美好回忆,接下来的两句才是现实中元宵节的场景:“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
渣男骗色玩失踪,独留小姐姐一人在风中哭泣,这真是则悲伤的爱情故事 。
05
吃元宵的历史 , 至少可以追溯到宋朝 。
宋朝文人周必大曾写过这样两句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意指元宵节之夜 , 锅里的圆子如同天上的月亮那般圆润 , 这可能是“汤圆”的由来 。
不过元宵与汤圆并非是同一种食物,元宵是糯米粉加入馅料滚出来的,汤圆是将馅料包在糯米粉里的 。
营养学家表示,两三个元宵差不多可以抵得上成人一顿饭的热量 , 打算减肥的妹子们 , 还是管住嘴吧!
06
历史上,元宵节当天是可以肆无忌惮地偷窃的 。
当然,被偷的只限于物品 。
这样的习俗被称作“放偷”,即便抓住盗窃者本人,官府也不会实施抓捕 。不过据记载,偷得最多的是人家菜园子里面的青菜 , 谓之“偷青” 。
十几年前风靡QQ空间的开心农?。涫凳抢献孀谕媸O碌耐嬉?。
除了青菜,最受人青睐的,是别人家门前的灯笼,因为“灯”与“丁”谐音,将别人的“灯”带入自家,有添丁进口的寓意 。
创作于南宋末年的《岁时广记》称:不孕不育的夫妇在正月十五将别人家的灯偷来放置在床下,当月可怀孕 。
不得不服古代人的脑洞,扯淡起来,也蛮厉害的……
07
袁世凯称帝后,改元洪宪 , 他深感“元宵”与“袁消”谐音不吉利,便下诏民间将“元宵”改为汤圆 , 事后一想还是觉得不吉利:“汤圆”有“汤煮袁世凯”的意思 。
于是他再次下诏全国将“汤圆”改为“汤团”,因为他的倒行逆施引发各路人马讨伐 , 民间因此就传出了这样的顺口溜:“大总统,洪宪年,元宵改名称汤圆 , 明年元宵后,谁还叫汤团?” 。
81天后,袁世凯果真“袁消”了,好事者就此事做了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 , 蒸化煮时水上漂 。洪宪当年使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 。
08
元宵节踩高跷、猜灯谜之类的都比较正常,但中国这么大,总有些奇葩的风俗让人叹为观止 。
重庆的开县,在元宵节当天有项风俗--“对骂”,这天人们都搬着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时所积累的怨气一股脑地骂出来 。意在通过双方对骂,释放彼此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增添新年的精气神,让大家的生活越骂越红火 。
09
从汉朝到清朝,元宵节一直是法定假日,汉朝的元宵节放假一天,到了唐朝变成了三天 , 宋朝变成了五天 。
到了明成祖朱棣这里,元宵节变成了十天,而且他还亲下诏书举国上下欢度元宵,到了他的孙子宣德皇帝朱瞻基这儿,仍觉意犹未尽,下诏将元宵节增加到了二十天 。
或许是继任者觉得二十天大家都没心思上班了,这也太过于放飞自我了 , 自朱瞻基以后,元宵节还是放十天假 , 并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
2021年的元宵节正赶上周末,你们都是怎么过的?
参考资料:《知乎:元宵节风俗》、《中国民俗文化》、《岁时广记》、《隋书》
- 历史冷知识7则:御女高手宋度宗
- 历史冷知识6则:清朝是没有“三呼万岁”这个礼仪的
- 明宪宗朱见深冷知识13则
- 明宣宗朱瞻基冷知识9则
- 胡适冷知识14则:家有悍妻,外有暗结!
- 历史冷知识7则:公主偷情,驸马放哨!
- 历史冷知识7则:清朝义结金兰是违法的?
- 清朝科举考试冷知识17则
- 国家知识产权局:恶意注册申请商标将列为失信行为
- 宋朝冷知识13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