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过去了,它依旧是中国最好的历史剧!

01
嘉靖三十九年,连年灾荒,战事频仍 。
年关岁末 , 腊月二十九日这天,钦天监监正周云逸被东厂提刑太监冯保杖毙在午门之外 。
降罪由来源于一场天灾异象:寒冬无雪 。
掌管夜察天象,制定历法的监正周云逸 , 在歌舞升平的紫禁城,竟直言进谏:朝廷开支无度 , 官府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 。才导致天气反常 。
监正受屈而死 , 腊月的大雪点点落在血泊里...
除夕的大雪,拉开了大明王朝的故事序幕,严嵩、徐阶、冯保、吕芳、高拱、嘉靖、裕王、海瑞...悉数登?。菀镒哦焦糯挝杼ㄖ械拿髡刀?,尔虞我诈~
让这个特殊的年份,特殊的群体,赋予的意义更加深远!
02
《大明王朝1566》从始至终,都围绕“权”和“钱”去铺陈叙事,讲的是明朝 , 也是历代王朝“骨子”里的东西 。
天象,对于一个复杂的封建国家而言,不仅是自然规律,往往是某种象征 。
比如 , 瑞雪丰年 。
所以当大雪在除夕飘落,东厂提刑太监冯保欲想抢先喜报祥瑞 , 却惨遭掌印太监吕芳掌掴,为什么?
因为他犯了古代官僚体系中的大忌:越级上报 。
朝野上下 , 等级分明,权力纵错,这场大雪谁来报?如何报?都自有它的步法,而冯保还不够格 。
冯保野心大,却眼界短 , 抢功报祥瑞的举动 , 会牵惹众怒,导致吃相太难看 。
作为干爹的吕芳,深谙“宦官不参政”的道理,于是下令让每个人放开嗓子:呈报祥瑞 。
在权力错综复杂的深宫中,这种做法显然是最稳妥,最保守的 , 谁也不得罪 。
《大明王朝1566》借吕芳和冯保的器宇差距与处事方式,间接反衬出明王朝背后权力的盘根错节 , 波云诡谲...
朝下宦官的小摩擦是引子,引出的是朝上大政权相斗 。
嘉靖四十年 , 明朝年度财务会议于正月十五在西苑玉熙宫召开,会议目的很简单:清算国库 。
然而在过去一年,宫中开支过度 , 官员贪墨横行,又历经旱灾、水灾、战事...国库早已亏空 。
于是,一场建立在金钱的权力斗争 , 徐徐展开...
“清流”的张居正:真不知道我大明朝还有什么可吃 。
“严党”的严世蕃:照你这么说,去年为江浙修河堤、为皇上修宫室已经把我大明朝修得山穷水尽了?
两人话里藏锋,针锋相对,既是攻讦对方 , 更是讲给大明皇帝嘉靖听 。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一位帝王,嘉靖帝炼道修玄二十载,从不上朝,却始终把控着大明朝的军政、经济大权 。
国库没钱,嘉靖知不知道?
他知道,并且与自己大兴土木,脱不了干系,也知道背后官员大肆贪墨之事,但他不能捅破 。
因为背后的利益链,环环相扣,甚至关系着国之生计 。
而各路官员 , 围绕着各自的利益,以进为退,暗自较量,在险象环生的政治局势,所有人首先想到的 , 必然是维护本阶层利益 。
这也是为什么,开头冯保只是越级想要喊声:下雪了 。就被重罚 , 因为他触碰到了权力斗争的敏感红线——利益 。
权力和利益是挂钩的 。
无论清流浊流,都各怀鬼胎 。
正如嘉靖帝所说:不可因水清而独用 , 水浊而偏用 。
03
在嘉靖帝的首肯下,严嵩提出增加丝绸生产,扩大进出口贸易以填补国库亏空,将“改稻田为桑田”制为国策新政 , 在浙江推行...
首先“改稻为桑”的新政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 是《大明王朝1566》虚构的事件,但却显得十分真实 。
为什么?
因为这个事件能够以小见大地折射出当时大明王朝的末期图景 。
新政执行在即,但恰逢大灾之年:
两省大旱,三省大水,宫中大火,边关战事...此时的大明王朝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满目疮痍 。
百姓为了生计,皆种的是稻田 , 饭都吃不上了,谁愿意种桑田呢?
加上“重农抑商”的政策为基 , 下面的地方官员也纷纷表示不好办 , 但这时一个巨大矛盾出现了,新政定期一年 , 死命令!
这一矛盾冲突,再度将明朝王权主义深度展现出来 。
无论是严嵩,还是地方官员,就算背锅、掉脑袋也得干...
所以 , 杭州知府马宁远,亲自带军队马踏水稻说:改稻为桑是国策!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要改!
严嵩甚至不顾民愤,在汛期将堤坝炸毁,发大水把稻田全给淹了,农民成了难民,商户就可以种桑田了 。
最后哪怕淹了九个县,严嵩也不会被治罪,他深知“改稻为桑”,皇帝没有明说,却是他主导的 。
自己就是个“背锅侠”,替真正的主谋嘉靖帝,挡风遮雨的人 。
因为改稻为桑的情节以及剧中不少角色,都是虚构的 , 所以《大明王朝1566》一半建立在历史,一半是架空历史 。
因此,这部历史剧的内核,就像编剧刘和平所说:
讲的不是历史,是政治和人心 。
嘉靖时期,是统治阶级和文官阶级的斗争趋于激烈化 。
从朝廷的“两党”分化,便能看出来 。
内阁首辅严嵩,把持朝政二十年,党羽密布 , 权倾朝野,他和儿子严世藩组成的 “严党”,是朝廷权力最顽固的势力 。
内阁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为首的“清流”,个个 沉稳老练,是倒严派的中坚力量 。
而嘉靖帝与他们的斗争,便是让两党相争 , 达到他最主要的目的:制衡 。
开头,吕芳对冯保说过一句话:做官要学会思危、思退、思变!
决堤过后,事情闹大了,所有官员,大的小的,老的少的,都开始“三思” 。
有人唱红脸,有人唱黑脸,但总得给朝廷一个说法:找人顶罪 。
这样所有人才能全身而退 。
在《大明王朝1566》中 , 用“改稻为桑”这一事件,勾勒出明朝的官场众生相,以及明朝末期内部制度腐朽,预示着最终走向灭亡的宿命 。
04
嘉靖与海瑞是《大明王朝1566》的副标题 。
他俩才是剧中真正的主角,也是矛盾对立面 。
一个是权力顶端的嘉靖,至阴至柔之君 。
一个是权力底部的海瑞,至阳至刚之臣 。
两人是生生不息的原动力、相克相生 , 每一次发力都会搅动大明政局 。
而作为大奸臣的严嵩,其实更像嘉靖的一颗棋子,嘉靖只是利用他驾驭群臣,是嘉靖的敛钱机器,真正下棋的人还是嘉靖 。
严嵩自个心里也敞明,在雨天,对儿子严世蕃道出他与嘉靖真正的关系:
大明朝只有一个人可以呼风唤雨 , 那就是皇上!只有一个人可以遮风挡雨,那就是我 。
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没有傻子 , 但真正背后的操纵者,正是看似“昏庸”的嘉靖帝 。
表面上,他放任严嵩执政二十年 , 但实权没溜走过一天,嘉靖不在乎严嵩贪墨,只需他的忠诚 。
最后嘉靖决定“倒严” , 除掉严嵩,不是因为他贪污腐败,改稻为桑,毁堤淹田...
是因为他不“忠诚”:嘉靖发现分钱后,严嵩竟然比自己还多 。
这就触到嘉靖的最终底线了 。
嘉靖从不是明君 , 但他也不是昏君 。
第一集 , 嘉靖口中的那句:云在青天水在瓶 。
就把撇露出他的人格本质,在他看来,这些人有些是云 , 有些是水,所做的事情不同而已 。
所以他信奉“长江黄河论”:
长江之水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两岸数省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
贤臣与奸臣,只是水清与水浊的区别 。
然而,在这样的政势局面,海瑞石破天惊地出现了 。
无党无派,一心期望政治清明 。
他说要“致君父为尧舜,免百姓于饥寒”,你看,做尧舜很简单的,只要不饿死人就行了 。
乍一看,海瑞这个形象,太”伟光正”,像是刻意迎合所设置的,但他不是既不是忠臣、良臣、贤臣,而是他自己所说的:直臣 。
因为直,他落得一个“海笔架”的名称 。
因为直,贪官墨吏忌惮他,清流也不和他对路 。
因为直,他备好棺材,呈上一纸《治安疏》 。
就像海瑞的扮演者黄志忠所说:这个角色是走在生死线边上的,但他为什么不倒,是因为海瑞身上有一股“精气神”提着他 。
嘉靖为什么不杀海瑞?
他不能杀,杀了海瑞谁的心也诛不了,他要的是海瑞低头认错,但海瑞没有 。
开头说嘉靖和海瑞是对立面,但他们俩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共生体 。
编剧刘和平曾表示,他在故事里安排了天象和人物的对应关系 。
太极先是生太阴,这个太阴就是嘉靖 。
由于只有太阴在发动,所以开始时的局面乱成一团 , 接着阴极阳 。
太阳出来了,海瑞就是太阳 。
05
大雪是明王朝的隐喻 。
《大明王朝1566》用一场大雪开篇 , 又用一场大雪收尾,映示着大明王朝的宿命,一个时代的终结 。
无论是严嵩、徐阶、嘉靖、裕王、海瑞、张居中...这些历史中存在的人 。
还是沈一石、郑必昌、何茂才、杨金水、吕方...这些虚构的人 。
【14年过去了,它依旧是中国最好的历史剧!】都在《大明王朝1566》的权力斗争中留下痕迹和阴影,但终究随着历史潮流湮灭 。
候非候,王非王,千乘万骑归邙山 。我之后 , 谁复伤 。
这部剧是可以触及观众灵魂的,即便当年收视惨淡,无人问津 。
但从它面世之初,就已在中国剧史上挥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如今经过14年的沉淀,这部剧承受住了时间的磨炼与考验,几十万人打下9.7的高分,为他正名,成为了中国最好历史剧 。
正如剧中结尾,嘉靖质问海瑞:你在奏疏里妄谈尧舜禹汤,妄谈汉文帝汉宣帝汉光武,还妄唐太宗宋仁宗元世祖 。
朕问你,既然为君的是山,你说的这些圣君贤主,哪座山还在?
海瑞答:都在,在史册里,在人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