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代表人物及作品「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简介」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 , 崇尚“礼乐”和“仁义” , 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 , 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 , 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 , 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 , 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 , 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 祖籍宋国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 。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 。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 。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 。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 。其一生主要贡献在于 , 奠定了教育的基础,他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义 , 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对于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见解间接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化鼎盛现象的形成 。
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 。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也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 , 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 , 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 , 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 。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 。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 。由于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 。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今山西安泽)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 , 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 。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 。他的思想记载于《荀子》一书中 , 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任兰陵令(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家居兰陵至死 。
【儒家代表人物及作品「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简介」】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 。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 。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