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何德何能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唐代诗人 , 文学家,提起他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中学时学过的那篇《师说》了 。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批判了当时流行的“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他为师者正名,开一代之文风,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
可真正论名气,韩愈不如苏东坡,论作品的质量、产量,他也不如同期的柳宗元,可为何后世还是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呢?难道是靠资历、年纪?好像也不是,比如“初唐四杰”之首就是年纪最小的王勃 。
唐宋八大家
其实,韩愈之所以能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笔者认为是一个人的一句评价起了很大作用,这个人就是苏轼 。苏轼曾为潮州重修的韩愈庙撰写碑记 , 他在《潮州韩文公庙碑》碑文里评价韩愈: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
这里的“文起八代之衰”就是指韩愈曾发起的“古文运动”,挽救了八代以来衰败的文风 。
一、韩愈为何要倡导古文运动韩愈为何要倡导古文运动,这是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不良的文风所造成的 。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 。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
东汉之后,道德丧失,文风败坏,主流学术界兴起了一股老庄玄学之风 。在这种背景下 , 骈体文大行其道,当时的文人争相效仿 。
那什么是骈文?骈文就是散文的前身,又被称为骈体文、四六句,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 。
本来追求文章的格式对仗、文辞优美也没有错,可这种追求奢华文风的写作一旦开了口子,就难以矫正了 。
《六朝骈文》
文人们写文章开始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 , 追求辞藻华丽落入无病呻吟的圈套,在这种不良风气下导致了文坛大量的文章空洞无物 。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当时,除了《哀江南赋》、《与朱元思书》等少数的几篇名篇,再也没有什么好的作品出现,文坛也远没有先秦、两汉时那样灿烂的气象 。
这种风气一直遗留到唐朝 , 比如王勃那篇名垂千史的《滕王阁序》就有骈文的影子 。
《滕王阁序》一文虽然震铄古今、照耀千古 , 但其诟病是堆砌的词藻太过华丽 , 特别是一开篇繁复的描写,引经据典,王勃也难以免俗 。
还有那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其实也是化用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
滕王阁
唐朝是自秦汉之后的又一强大帝国,应该有和国力匹配的文风 。大唐不应该只有李白、杜甫的唐诗 , 也应该在散文上有所创新 。而这种创新需要先驱,需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在隋朝开创的,在唐朝时得到了大规模普及 。骈体文的盛行也影响到科举考试,虽然经过了房玄龄、杜如晦、杜如晦、姚崇、宋璟这些贤相的加以矫枉,但仍然不能挽救文坛衰败 。
古文已经式微 , 到了韩愈这个时候,骈文已经达到鼎盛的“西风压倒东风”之势 。
读书人存于天地间,就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 为往圣继绝学 。如何继绝学?那就是接过先秦两汉时文人的大棒,纠正不良风气,韩愈觉得有必要拯救古文了 。
二、韩愈怎样倡导古文运动1.以身作则、从教育入手
韩愈强调“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反对模仿抄袭、言之无物 , 认为写作就是要抒发心中之“气” 。
从秦、汉的那些大家那里吸收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 。说穿了,韩愈觉得写作就是要原创 , 秦汉那具有“风骨”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
韩愈作《师说》一文,一方面是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不正之风,其另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劝导人们回到尊师重道的正道中来 , 并从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帮手帮助其完成复兴古文的大业 。
那怎样才能找到合作伙伴呢?从历史的历次启蒙运动、变法图强中,我们不难发现都会有教育家的影子,比如日本明治维新时的教育家福泽谕吉,比如洋务运动时的教育家严复 。要改变不良的社会风气,教育是最好方式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决定从自己开始,为天下传道、提倡古文运动 。他一方面身体力行 , 无论是给皇帝写书 , 还是给亲友写信 , 都坚持用古文写作 。
一方面他也广收门徒,带动更多的人,渐渐的他的门下聚集了如张籍、贾岛、李翱、侯喜、尉迟汾、沈粑等一大批弟子 。
韩愈选拔弟子的方式别具一格,正如他在《师说》中写的那样:
“生乎吾前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大弟子张籍的年龄比他还大,但韩愈不管世俗偏见,仍然招收他当了自己的学生,他真正践行了如他所说的那样:“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能者为师 。”
2.立功 , 立德,立言”,努力成为 “三不朽”的完人
苏轼在紧接着“文起八代之衰”之后 , 还评价韩愈“勇夺三军之帅”,其实韩愈不仅是一代文宗,还是一代“武宗”,因为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袭“李愬雪夜入蔡州”主人公差点就变成了韩愈 。
唐朝中后期,军阀割据,朝廷对地方缺乏有效管控 。元和十二年(817年),蔡州行营的唐、邓节度使高霞寓出征地方割据势力吴元济,却兵败文城栅 , 朝野大受震动 。
同年,唐宪宗令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征讨叛军吴元济 。裴度临行前带上了一个参谋,这个参谋就是韩愈 。
韩愈之前屡遭贬谪,裴度同情韩愈的遭遇,便怀有提携之意 , 他并未期望韩愈随军出征能做出多大贡献,却不想韩愈却一战成名,立下了赫赫功劳 。
时年十月,韩愈任行军司马随军出征了 。
两军打了一个多月,不分胜败 , 裴度一筹莫展 。在一次例行的军事会议上,韩愈建议裴度可派两千精兵从小路进入蔡州,擒拿吴元济 。裴度认为雪夜出击,太过冒险,没有采纳 。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另一路接替高霞寓的唐、邓节度使的李愬却在降将李祐的引导下,提兵雪夜入了蔡州,并成功擒得了吴元济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奇袭“李愬雪夜入蔡州” 。
李愬擒拿吴元济的消息传来,知道此事的人无不为韩愈感到惋惜,而“深藏功与名”的韩愈却并不懊恼,他又向裴度献上一计 。
韩愈对裴度说:“如今平定淮西,我军声势正盛,而敌人胆怯 , 可以让柏耆去劝降成德节度使王承宗 。”王承宗是跟随吴元济起事的同党,柏耆是不久前归降的王承宗的旧部 。
这一次韩愈的建议,裴度采纳了,他找到柏耆,亲笔一封致王承宗的劝降信,叫柏耆带上前往镇州劝降王承宗 。王承宗看了书信,思量过后,果然献上降表 , 归顺朝廷 。
许多人以为的韩愈是唐宋八大家,是郁郁不得志的一介文人 。其实,韩愈也是非常优秀的将才军事家 。
如果不是那次意外,韩愈机会可以成为媲美孔子,王阳明,曾国藩一样成为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的“三不朽”完人 。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没那么多如果 。
平定吴元济之乱后,韩愈因此功被授予刑部侍郎 。
俗话说“人微言轻”,升职了的韩愈再说的话的分量肯定也就不一样了,你像现在那些杰出企业家的说的话,无论怎么说,有没有道理?是不是废话?都会有人奉为“真理” 。
韩愈渐渐被树立成一座标杆,附和他提倡古文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 。
3.寻找同盟,与柳宗元的一唱一和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 。韩愈能够倡导古文运动成功还在于他拉到了柳宗元这么一位重量级盟友的加入 。
韩愈比柳宗元年长五岁,二人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 。
韩愈因为谏迎佛骨被贬到潮州 , 柳宗元也因为卷入王叔文案被贬到永州 。
政治上的失意 , 使两个人更加惺惺相惜,也把推动古文运动作为仕途失意后的人生追求 。遭贬后的两人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互相勉励,交换对着对散文革新的看法 。
在二人的推动下 , 从贞元到元和二三十年间,古文逐渐压倒骈文,成为文坛的主流 。
柳宗元
三、古文运动对后世的影响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做个可能并不恰当的比喻,胡适等人当年倡导的白话文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古文运动对当时就有什么样的影响 。
正是在韩愈、柳宗元的倡导下,才有了之后唐、宋散文的兴起 。唐宋八大家有六个诞生在宋朝,且无一不是古文运动的坚决支持者,也正是有他们的坚持,才有了像《六国论》、《醉翁亭记》、《伤仲永》这样的名篇、雄文问世 。
哥白尼是日心说的倡导者,牛顿是力学三大定律的奠基人,后世的科学家再怎么厉害也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添砖加瓦 。
【他何德何能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之首】而韩愈,他为师者正名,积极推动古文运动,凭一己之力开一朝之文风,后世的文人也都是在他开创的大好局面下进行文学创作,而这或许也是包括苏轼在内那么多人为什么把他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