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倭寇,大多数中国人都很熟悉,有明一代,倭寇成了危害中国东南沿海安全的重大隐患,而明朝也涌现了一批抗倭的著名人物,其中尤以戚继光最为著名 。那么,这些倭寇从哪里来?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都值得大家思考 。
倭寇真的都是日本人吗倭寇几乎贯穿整个明朝历史,但是倭寇最为猖獗的时代恐怕非嘉靖年间莫属,史称“嘉靖大倭寇”,也有 “后期倭寇”之说 。
在搞清楚倭寇的起因和对策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明白什么叫做倭寇?根据《中国历史大辞典》中的“倭寇”词条,倭寇是指“明时骚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但是真的就是这么简单吗?恐怕未必 。
因为倭寇这个称谓直指日本,所以日本方面对“倭寇”也有很多的研究,我们可以先看看作为“当事人”的日本人是如何看待“倭寇”的 。
日本著名的明史专家山根幸夫在其著作《明帝国与日本》中就曾经谈到“后期倭寇”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两个主要观点:一、后期倭寇并非全部是日本人,而且甚至倭寇的主体都不是日本人 , 而是明朝的中小商人阶层;二、倭寇的最高领导人并非日本人,而是一个中国人——徽商出身的王直,他要求废止“禁海令”,为了追求贸易自由化而进行海上走私贸易 。
明《倭寇图卷》
日本的倭寇问题专家田中健夫为《日本史大事典》撰写的“倭寇”词条可以帮助大家更加客观地了解这个概念 , 他如此写道:
“在朝鲜半岛、中国大陆的沿岸与内陆、南洋的海域行动的、包括日本人在内的海盗集团 , 中国人和朝鲜人把他们称为‘倭寇’ 。”
田中健夫的“倭寇”定义给出了三点信息:首先,倭寇的活动地点是“朝鲜半岛、中国大陆的沿岸与内陆、南洋的海域”;其次,其主要人员组成是“包括日本人在内的海盗集团”,主体是海盗集团,而日本人只不过是“包括在内”而已,肯定还有很多其他国籍或者民族的人;最后 , “倭寇”这个称谓是中国人和朝鲜人特有的称呼 。其中 , 第一点和第三点,相信大多数读者都没有异议,关键的分歧在第二点 。
那么中国学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明朝时期的倭寇究竟是不是日本人 倭寇是什么意思】厦门大学教授林仁川在《明代私人海上贸易商人与“倭寇”》中提出这样一个结论——“倭寇”的首领及基本成员大部分是中国人,即海上走私贸易商人 。王守稼在《嘉靖时期的倭患》中则说得更加直白——明朝政府把王直集团称为“倭寇”,王直集团也故意披上“倭寇”的外衣 , 以让明政府有所忌惮,实际上所谓的“真倭”才是真正的日本人,只不过他们是受雇于王直,相当于“雇佣兵” 。
除了中国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之外,在中国的史料和史籍中也有很多关于“倭寇真相”的记载 , 我们略摘录一二,可以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倭寇这个概念 。
《明史·日本传》中记载:“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十之七 。”所谓“真倭”是指日本人,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日本人“真倭”的数量的确是占少数,与现代学者的研究吻合 。但是,关于真倭和从倭的主从身份 , 却似乎是日本人为主导 。但是在《明史·日本传》的另一处记载,却又有着不同的表述:“海寇每船约二百人,首领大都为福建及浙江温州、台州、宁波人,也有徽州人 。”“所谓倭而椎髻者特十数人焉而已 , 此可见诸寇特挟倭以为号而已 , 而其实皆中州之人也 。”
所以,综合古今中外历史学者的研究,所谓“倭寇”基本上可以确定是以中国海盗为首、日本人为从的海盗集团,这和大多数人认为的“倭寇”特指日本人是不同的 , 当然,这里所说的“倭寇”是指明朝时期的“倭寇” 。
倭寇的形成原因和对策那么,既然倭寇是中国人为主的海盗集团 , 那么这些所谓的海盗集团是如何形成的呢?
明朝时期的海盗 , 实际上是海盗和海商的集合体 。
明朝嘉靖年间人唐枢在回答浙直总督胡宗宪的咨询时,一语道破了当时海盗猖獗的原因:“嘉靖六七年后,守臣在奉公严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 。嘉靖二十年后,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
而万历时期,福建长乐人谢杰对倭寇的分析则更加直观,他认为“其为中国患,皆潮人、漳人、宁绍人主之也”,因为这些地区人口众多,但是土地却大多以山地丘陵为主,所以物产不足以养活这么多人口,他们只能够以番舶为利,即通过海上贸易养活家庭,宋、元两朝泉州、漳州等东南沿海港口海外贸易十分之发达 。
宋泉州市舶司遗址
但是这一切在明朝时期却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实施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百姓私自出海,与海外各国交往,原本元朝非常发达的海上贸易便遭遇了灭顶之灾 。自从洪武初年颁布禁海令之后,明代各朝都坚持执行禁海令,随着时间的久远,民间的海上贸易也有松动的迹象 。
但是到了嘉靖年间,禁海令又重新严格起来,“嘉靖初 , 市舶既罢 , 流臣日严其禁,商市渐阻 。”而无法通过海上贸易生活下去的海商们自然就转变成了海盗,“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 。
既然找到了倭患严重的原因是“海禁”,那么其对策则迎刃而解,正如治理洪水一样 , 不宜堵而宜疏,所谓“堵”就是继续执行海禁令,而使用武力剿灭倭寇,而“疏”则是开放海禁,“市通则寇转为商” 。那么明朝的统治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关于开放海禁的争议既然找到了“倭寇”的根本原因是海禁,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是否通过开放海禁彻底解决这一困扰明朝东南沿海多年的难题?
关于这个问题,在现在看来似乎显而易见 , 但是在当时,要将这个问题想明白,并且完整地阐述出来并不容易 。好在中国在任何时代都不缺乏这样的有识之士,浙江、南直隶和福建总督胡宗宪的幕僚唐枢对此就有着一篇重要的论述,记载在《论处王直奏情复总督胡梅林公》,他主要阐述了一下几点开放海禁的有利之处 。
胡宗宪像
第一,招抚王直、开放海禁 , 可以利用王直在东南沿海的势力对其他的海盗或者“倭寇”势力起到“以夷攻夷”的功效,而且王直本人就是东南沿海最大的海盗势力,如能招抚他,就已经解决了心头之大患 。
第二,“商道不通使商人转而为寇” 。中国与外国之间各有物产,而各自都需要对方的特产作为自己生活和商业的补充,所以自古以来,贸易很难断绝 。东南沿海人民自古以来有着海洋贸易的传统,很多人以海上贸易为生,而明朝立法“许其贡而禁其为市”,使得百姓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贸易牟利,最终只能走私为生 , 成为了海盗,“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如果开放了海禁,百姓们可以自由贸易,自然没有人会去铤而走险做海盗了 。
第三,开放海禁,有利于政府收税创收,唐枢在文中写道:“开市必有常税 。向来海上市货暗通 , 而费归私室 。若立官收料,倍于广福多甚 。”唐枢认为一旦开放海禁,官办海上贸易之后,官府可以从中抽税,这将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否则这部分收入都归私人所有,从财政上来说 , 于官府不利,而且又增加了海盗的额外风险 。
第四,“使有力者得以从商,则琐琐之辈自能各安本业”,世间百姓从事何种职业,原本并无定数,但是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 而且他们总会追随先行者,所以当有人因为海禁而不能靠海上贸易为生、最终铤而走险从事走私贸易的时候,他们也必然会追随前人,走上同样的道路 。如果能够使那些有能力的人得以从事正常的海上贸易,那么那些追随之人也必定能够安于本分,不至于冒险从事如此危险的事情 。
此后,有不少其他的有识之士也提出了相近的见解 。
嘉靖三十九年,巡抚淮扬都御史唐顺之向朝廷提出关于海防的建议,其中第三条“图海外”,便主张“招赦逋逃”及“宣谕日本”,所谓“招赦逋逃”是指对海盗实施招抚的政策,而“宣谕日本”则是指恢复日本的朝贡制度,使日本能够通过正规途径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物资 , 而不必通过海盗和走私等犯罪行为 。唐顺之还提出了另外一条——第六条“复旧制”,则是主张恢复明朝初年的市舶贸易的旧制 , “国初,浙、福、广三省设三市舶司 , 在浙江专为日本入贡,带有货物,许其交易 。”这一条比第三条更加前进一步,直接点出了开放海禁的必要性 。
嘉靖四十三年,胡宗宪重要的合作伙伴、福建巡抚谭纶也给嘉靖皇帝上奏折,其中有一条建议便是“宽海禁”——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 。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鱼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 。宜稍宽其法 。
可见,有识之士的意见基本一致,就是要开放海禁 , 让沿海人民能够通过正当方法谋生之后,那些“海盗”和“倭寇”就没有后续的“兵源”了 , 也没有存在的土壤和空间,这比耗时耗财的围剿要经济得多,也有效得多 。
经过众多有识之士的建议,明朝终于在隆庆年间开放了海禁,据《东西洋考》记载,“隆庆元年,福建巡抚徐泽民上疏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朝廷允准 。”
伴随着海禁的开放 , 以及王直等海岛头领的被杀(原本准备招抚),东南沿海的“倭寇”也逐渐式微 , 最终消失,到了明朝末年,倭寇已经几乎不再被提及 , 明朝的外部危害从东南转移到了东北 。
参考文献:《明帝国与日本》、《日本史大事典》、《明代私人海上贸易商人与“倭寇”》、《东西洋考》、《晚明大变局》
- 本地连接运行不正常 怎样关闭电脑中正在运行的程序
- 适合长期不换的网名三个字1200个 一辈子不想换的网名三字简单
- 适合新手的写小说软件介绍 写小说的网站叫什么
- ps最简单的抠图方法 ps中如何去白底变透明参数
- 十个技巧,让你的图表更专业
- 板栗薯和红薯的区别
- 大众汽车:将在欧洲建设6个超级工厂,以满足对电池组的需求
- 职场指南:5条职场生存法则,快一步得到老板的重用
- 三四十多岁的女人,夏日掌握这几类单品的搭配方式,优雅又有美感
- ?高层人才吸引猎头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