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里董卓的死因解读 董卓是怎么死的

每一朝代,每一朝代的各个时期,都有培育人才的主要方式,或者说干部的主要来源 。东汉末期 , 干部来源于这几个方面:一是世宦子弟,二是宦官子弟,尤其以灵帝一朝为甚,三是投军边疆的将校 。
【正史里董卓的死因解读 董卓是怎么死的】董卓是从军头到朝廷大佬的典型,但是这位出身于西北偏僻之地的将军,虽然官越做越大,可心里却越来越怯 。从洛阳迁都到长安,名义上是受《石包谶》的指导,实际上还是内心发怯,这种怯 , 有理性的担心害怕,因为“山东兵盛” 。同时我认为也有潜意识的心理不安,小地方出来的人,到了大都市都有这种不安 , 所以他觉得长安距家乡近点 , 起码听着陕西话心里忠实一点 。
这还不算,董卓到了长安,又“筑坞于郿”,史称“郿坞” , 坞者,小城堡也 。这个郿坞的城墙高厚皆七丈,里面储存了三十年的生活必须品,当然还有大量的金银财宝 。这种保守到极端可笑的心态很有意思,做到太师位极人臣 , 再进一步就是篡夺自做天子,是所谓势成骑虎 。到这个份上,明摆着绝无退路 , 董卓这个时还想着安全退休,“不成 , 守此足以毕老”,以为钻进这个宝贝乌龟壳就可以百毒不侵万人莫敌 , 岂不可笑 。

正史里董卓的死因解读 董卓是怎么死的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郿坞
胆识,这两个字是相互激发的 , 有胆就有识,有识就有胆,董卓这种小地主保守心理是和他小地主见识有关的 。这种保守的安全观在所谓的封建时代一直存在,包括西方的城堡 , 也是这种心理的折射 。
在都城里建个城堡不是更安全吗?董卓居然在都城外再建一个强悍的城堡,难道是担心僭越皇宫?如果当时科技能力足够,相信董卓一定会造一个钢铁城堡,晚上睡进铁甲车里 。
董卓的败亡是一次典型的刺杀加政变,不过执行刺杀任务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敌或仇家,而是与自己“誓同父子”的吕布 。
从正史的记叙来看,吕布与董卓的之间的矛盾 , 不过是吕布“尝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布”,再加上吕布和董卓的一个婢女有私,心下忐忑 。人在恐惶之下会变得毅然决然 , 由担心被吃掉到决定反噬对方,往往就在一念之间,王允揣透了吕布的心理,几句话就挑拨了董吕之间的关系 。
正史里董卓的死因解读 董卓是怎么死的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王允
董卓到死都没有想明白 , 自己的义子吕布怎么会叛变,按照董太师他老人家的设计和安排 , 吕布是最强悍保安体系里最后的一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 只要喊一声“吕布何在”?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正是他认为最安全的地方出了问题——不要相信自己最相信的人 , 这是董太师在阴间对后人的忠告 。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是《三国演义》演义历史最成功的地方之一,也是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卓又使布守中阁 , 而私于傅婢,益不自安 。”就是这么一句话,《三国演义》把它丰富渲染成了“貂蝉和三人男人的故事”,不论情节还是人物性格,都宛如真实发生过的一般 。
“十人命九奸情” , 关东十八路诸侯折腾了半天 , 不如貂蝉一个女子的战斗力强大 。朝廷水深,不太适合董卓这样的粗人玩,这个游戏需要心思更缜密的人来玩 。
正史里董卓的死因解读 董卓是怎么死的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董卓之死
董卓在朝廷最信任王允,在自己身边最信任吕布 , 结果被这俩最信任的人谋杀了,修筑超级结实的郿坞又何必呢?苏轼诗云: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
毕竟英雄谁得似 , 脐脂自照不须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