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不应该是“算计之法”

新闻背景:
近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规定》明确了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信息服务规范以及用户权益保护要求 , 并再次强调“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

算法不应该是“算计之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创意图片 中国经济网 许子杰制作
算法不应该是“算计之法”
不可否认 , 如今算法应用日益普及深化 , 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比如 , 那些在不知不觉中包办了你我衣食住行的App , 基本上你想要什么 , 它都能给你推什么 。然而 , 看似为你“算尽心思”的算法推荐 , 有可能并非如你所想 。
事实上 , 我们所能看到的算法应用只是其庞大身躯下的冰山一角 。在算法应用不断优化发展的过程中 , 它不仅为传统市场带来结构性变革 , 而且也在悄然成为一只“数字化的手” 。当这只手的力量足以影响市场时 , 显然变得不安分了 。除了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小动作不断之外 , 不正当竞争行为也愈发猖狂 。若不及时应对处理 , 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 , 而且还可能引发更大的次生影响 。因此 , 需要尽快建立相关规章制度 , 管住这只不安分的手 。【详细】
要给算法套上“紧箍咒”
算法推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所谓的圈层化、流量化和深度水平化 , 这种运行方式 , 不可避免地为博眼球提供了一种变现模式 。从用户日常体验看 , 在算法推荐机制下 , 每个人被固定在各自的信息孤岛 , 用户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信息而形成信息茧房 。但当相同相似观点、态度的用户会聚集形成圈层化结构时 , 就容易产生群体极化行为 。特别是舆情方面 , 当谣言以圈层化的姿态混入社会公共事件中 , 且其制造者与传播者别有用心地去运作和动员的时候 , 谣言就不再仅仅是在线上传播这么简单了 , 而是形成一个线上线下的循环 , 给社会的治理带来冲击与挑战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水军控评乱象和饭圈乱象 。这时候 , 企业的算法推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事实上的谣言制造者 , 目的不过是在用文化资本博取社会资本 , 从而获得经济资本 , 形成较完整链条 。【】
可以这样说 , 在互联网面前 , 大家都是“透明人”;而互联网企业研制的算法 , 更是精准地信息推送给所需者 , 像是量身定做 。小到消费者的权益 , 大到社会秩序 , 乃至国家安全 , 都有互联网算法的阴影 。如果没有法规进行约束 , 互联网算法就如同脱缰的野马 , 在趋利避害的网海中肆意撒欢 。【】
算法本是科技文明的产物 , 切不可为了利益去算计法律 。如今《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出台 , 给算法套上紧箍咒 , 正当其时 。【】
共同做好“数字守门人”
提供者是什么人 , 算法就可能会是什么样 。要促进算法推荐服务规范健康发展 , 关键还在于管好背后写算法的“手” 。【详细】
这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算法推荐 。算法没有善恶 , 但必须有方向 , 即企业在利用算法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 , 不能因此增加社会治理负担而损耗社会资源 。
要让算法推荐获得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 不仅取决于企业的利益 , 还取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 。对互联网企业来说 , 必须更多地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 , 做好“数字守门人” 。对政府来说 , 同样要做好“数字守门人” 。《规定》体现出政府把算法推荐的结果性监管向源头性监管延伸 , 这是政府监管的进步 , 但仍需继续努力 , 让《规定》发挥出应有预期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