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信息内容安全风险,构建算法技术治理的中国方案

《规定》注重平衡技术发展和算法安全 , 重点从三大层面提出了算法治理的本土化方案

防范信息内容安全风险,构建算法技术治理的中国方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 程莹
当前 , 个性化推送等算法技术已成为互联网信息分发的重要工具 , 代表了社会信息传播的新范式 。然而 , 算法应用也滋生了信息茧房、网络沉迷、饭圈流量操纵、干预信息呈现等一系列信息内容安全问题 。
2021年12月31日 ,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 准确把握新技术新应用法律规制的“时间差、空白区” , 力图强化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算法推荐技术治理 , 迈出了我国新技术新应用治理的重要一步 。
信息内容安全成为我国算法治理的重点问题
我国算法治理首先聚焦于信息内容安全问题 。2017年 , 《人民日报》针对算法推荐乱象连发三文 , 批判算法价值观缺失、信息茧房等问题 , 提出警惕算法走向创新的反面 。为规范新技术新应用 , 推动信息内容生态有序发展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提出个性化算法的人工干预和自主选择机制 , 设置安全评估义务等内容 , 在信息内容领域强化了算法应用的主体责任 。
2021年8月 , 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 , 重点强调要加强网络算法研究和引导 , 开展网络算法推荐综合治理 , 不给错误内容提供传播渠道 。
此次出台的《规定》将防范信息内容安全风险、推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健康发展作为重要目标 , 与互联网信息服务相关立法有效衔接、一脉相承 , 强调应当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 优化算法推荐服务机制 , 积极传播正能量 , 促进算法应用向上向善 。
算法治理应推动算法创新和风险规制的双向治理
算法技术创新对于推动数字经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早期门户互联网时代 , 信息传播主要运用“信息—编辑—受众”的传播结构 , 信息呈现“千人一面”的特点 。随着智能互联网技术发展 , 算法分发模式绕过编辑一环 , 通过协同过滤算法、社交关系、个人喜好等 , 将不同信息进行“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送 。算法技术的发展显著提升用户信息获取效率 , 推动我国数字内容产业蓬勃发展 , 进一步增强了我国互联网企业国际竞争力 。
然而 , 算法应用中也呈现出一系列突出问题 。
一是以获取流量为核心目标 , 缺乏价值引领 。用户流量是企业盈利的重要来源 , 在积极获客、增加用户粘性的目标引导下 , 算法容易优先推送博人眼球的虚假信息、标题党、极端内容、低俗泛娱乐等信息 , 扰乱互联网健康生态 。
二是形成信息茧房 , 引发极端思想 。一方面 , 长期困于信息茧房、屏蔽异己信息 , 不利于个人思想塑造和观点养成 。另一方面 , 信息茧房容易激化矛盾、加剧社会焦虑情绪 , 甚至导致群体极化 。
三是具有操纵用户思想、影响社会舆论的能力 。算法通过大数据深度分析并实施有针对性信息推送 , 无形中对特定个人或人群进行精准思想操纵 。算法带来的新型信息内容安全风险不断侵蚀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 , 也成为制约我国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提速的瓶颈和障碍 。
可见 , 算法治理应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基本理念 , 注重促进算法创新和风险规制双向治理 。
加强信息内容领域算法治理已成为各国普遍趋势 。近年来 , 算法操纵思想成为首要监管对象 。同时 , 算法也推动了网络平台责任豁免规则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