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来全面通水7周年( 二 )


工程取得良好成效
构成“四横三纵”国家骨干水网
通水7年 , 一亿四千万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变 , 几百万人彻底告别了世世代代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 , “熬的小米粥都更香了”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 ,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却实现了“水往高处流” 。从调水起点到山东半岛 , 地面高程升高近40米 , 这就意味着“南水”必须“高流” , 才能继续“北上” 。于是 , 东线一期工程沿线 , 共建有34处站点、160台水泵 , 共计13级泵站 , 将长江之水逐级提升了十几层楼的高度 , 一直送至山东半岛 。甘洌的南来之水涌入北方大地 , 我们不会忘了因工程移民搬迁的百姓和建设者们 。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资源学家王浩表示 , 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以来取得成效 , 主要在于以节水倒逼用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以环保治污推动区域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 以精准调水保障受水区供水安全 , 以统筹配置南水发挥工程生态效益 。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来全面通水7周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南水北调中线向滹沱河进行生态补水 。新华社采访人员刘诗平摄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来全面通水7周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南水北调东线万年闸泵站 。新华社采访人员刘诗平摄
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是“四横三纵”国家骨干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 以长江丰富水源为依托 ,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 , 通过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4大江河的联系 , 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国家水网骨干 。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 推动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建设 , 深化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方案比选论证 。目前 , 南水北调工程正在推进东、中线后续工程规划建设 , 同时开展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等前期工作 。
河畅水清助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
初冬的白洋淀 , 芦苇片片金黄 , 芦花随风摇曳 , 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坐拥有“华北之肾”美誉的白洋淀 。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来全面通水7周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白洋淀生态环境改善 。图片由水利部提供
资料显示 , 白洋淀由大大小小共计143个淀泊组成 , 上世纪50年代的白洋淀面积有561平方公里;随着华北缺水问题不断严重 , 白洋淀干淀现象越来越频繁 , 从1984年开始连续5年出现了干淀现象 , 生态状况不容乐观 。
自2018年以来 ,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持续向白洋淀进行生态补水 , 加上其他补水措施 , 累计入淀水量达24.5亿立方米 , 白洋淀水位稳定保持在7米左右 , 淀区面积由171平方公里恢复至275平方公里左右 , “华北明珠”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
这仅仅是一个缩影 。全面通水7年来 , 工程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 , 有效保障了沿线河湖生态安全 。
东线沿线受水区各湖泊 , 利用抽江水及时补充蒸发渗漏水量 , 湖泊蓄水保持稳定 ,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 “泉城”济南再现四季泉水喷涌景象;中线已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70多亿立方米 , 推动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 , 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
“绿色始终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底色 。”蒋旭光表示 ,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提出 , 南水北调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和修复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