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报告」刷屏,大数据真能代表你?( 二 )


尽管年末各类报告层出不穷 , 形式也已经有些套路化 , 但从社交平台中的分享转发来看 , 用户仍会对这种类似个人说明书一样的内容抱有期待 。通过数据的记录和排列组合 , 在虚拟世界的镜像中看到另一个自己 , 颇有一种赛博生活的意味 。
02. 年度报告为什么总有人看?
在互联网公司里 , 最早出圈的数据类盘点应该是2014年支付宝的“10年账单” , 之后这种形式开始被越来越多企业借鉴 , 至今仍是各家岁末营销不会缺席的环节 。
一个套路用了这么多年 , 为什么到现在仍然能够触动一部分用户自来水式的传播?坚持做这件事对品牌有什么其他意义?当总结形式大同小异 , 又该如何避免套路化 , 降低用户的审美疲劳感?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品牌主理人在此前的文章中其实写到过这类H5刷屏背后所运用的心理学原理 ,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 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 , 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 , 即使内容空洞 。
不单是这一波App年度报告 , 我们反过来观察过去几年刷屏的H5传播案例 , “人格主导色”亦或“你的荣格心理原型”等 , 都是通过简单测试、或一些基础信息的交互 , 让结果看起来更强调体现个体差异或者审美偏好 , 再用一些个性化、浪漫 , 但实际模糊的定义来满足用户被认可的需求 , 激发其展示自我和分享的欲望 。
这其实是对用户心理以及传播规律的洞察和利用 , 让H5的内容策划尽可能覆盖最广泛的人群 , 同时利用巴纳姆效应定义用户 , 给出笼统的赞扬与合理的脑补空间 , 再利用群体心理效应的规模力量 , 掀起一次又一次病毒式传播 。
我们把观察的视角拉远 , 会发现这一套理论和实践出现在不少领域 , 也能解释很多内容到底为什么会流行 。
比如塔罗牌或者星相学 。一个人的血型、出生年月到底跟日常发生的这一切有什么关联?Alex大叔和陶白白也不能给出准确而具体的答案 , 但大部分年轻人都一定在心里发出过感叹 , “他说的太准了” 。
我们不深究这背后的心理学规律 , 就从传播的角度来看 , 不论是测试型H5、用户数据类盘点 , 还是星座分析 , 他们都抓住了当下人的两个重要精神需求:一定程度的自我表达和认可 , 以及面对未知的指引 。
看到过去一年我们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流向何处 , 某种程度上也是审视得失、找到自我定位的过程 。
03. 刷屏可能没那么重要
其实对于互联网公司或者品牌方来说 , 基于用户行为和数据做一个盘点 , 在当下已经很难重现早些年支付宝账单或者年度歌单刷屏的盛况 , 加强沟通是主要目的 。对于很多垂直类应用或者消费品牌来说 , 单纯追求刷屏或者靠盘点出圈也并不符合当下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
两个趋势变化可以一窥 , 为什么当下企业扎堆出年度报告 , 首要目的已经不是刷屏 。
第一 , 互联网流量见顶已是既定事实 , 所有企业都要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留存 , 就成了首要任务 。
具体到产品运营层面 , 如何提高用户的实际留存率 , 一方面要有持续不断的策划运营活动 , 通过发放补贴或者优惠给到用户实际的正反馈 , 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类似年度盘点的内容 , 借数据唤起用户具体的场景和回忆 , 建立情感连接 。
看了数据盘点 , 你发现一年365天 , 加班的100天都离不开外卖和网约车 。Livehouse因为疫情被取消的当天 , 你用网易云把乐队歌单循环播放了几十遍……给数据注入回忆 , 融入具体的生活场景 , 这无疑是提高老用户粘性的有效方式 , 对拉新其实没那么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