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不挣钱,元宇宙能否成为那把利剑?( 三 )



文章图片

其次 , B端买单难 , C端市场外 , B端市场也乐观 。现阶段全球最著名的脑机公司当属马斯克的NEURALINK , 时至今日NEURALINK的技术更多还处于实验阶段 , 商业化的部分依旧进展缓慢 。国内方面 , 脑陆科技是国内EEG领域的头部企业 , 相比其个人消费级的睡眠产品已经有过几次迭代 , 企业级产品却只有一款应用于安防与安全生产管理的实时监测保护作业人员精神状态的安全帽 , 不得不说这与用户对脑机技术应用期待相距甚远 , 也是因为绝大多数企业级用户还完全没有认知 , 不知道这类产品究竟能为自己带去什么 , 即便现在元宇宙概念火爆 , 但说90%以上的参与者都是在盲目跟风相信一点不为过 。
当前B端市场的主要受众还是科研和医疗机构 , 场景主要还停留在实验室 。主要还是技术层面原因 , 如在医疗领域脑机运用为整个人类都带去了新的希望 , 但受制于脑机接口的带宽问题一直使应用无法实现突破 。此外造价过高让企业难以承担 , 像马斯克就曾坦言“现阶段脑机产品技术还未成熟 , 体量小使得设备的成本很高 。”
2017年中美联合脑机报告指出 , 以平均7.4年才能使可同时记录的神经元数量翻倍的速度计算 , 要达到同时记录100万个神经元需要等到2100年 , 而要记录人脑中的所有神经元(50~100亿个) , 则要等到2225年 。这就意味着不解决带宽问题 , 脑机在医疗领域的作用也将受到极大限制 。
除脑机产品外 , 包括商汤、旷视、依图、云从这些人工智能企业 , 他们的技术没有价值吗?显然不是 , 只是要不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落地方向 , 要不就是合适的领域还没有成长起来 。比如 , 智能驾驶领域 , 计算机视觉是保障智能驾驶的关键性技术之一 , 但现阶段整个智能驾驶行业还处于研发阶段 , 所以连带着计算机视觉企业们想要实现商业化落地仍需要大量时间 。
元宇宙的发展以及技术应用、商业化落地 , 是否会碰到这些问题 , 答案是肯定的 。或许3、5十年后元宇宙真的会诞生 , 但就如今而言 , 至少对于人工智能企业来说 , 元宇宙所引出的新故事远远要大于其实际价值 , 人工智能技术成就元宇宙?或许是元宇宙成就人工智能技术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