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想在越来越没年味的春节,放个大炮仗( 二 )


只是想在越来越没年味的春节,放个大炮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只是想在越来越没年味的春节,放个大炮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原作小说在六个人物的视角里依序切换 , 展示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图景 。考虑到载体的差异性 , 在改编时我将关键场景和人物提炼放到一个单独的视角里 。儿童视角一方面更容易有故事带入感 , 另一方面也构成了一种隐喻:儿童对于大人世界的混沌感知、被动接受 , 与这个特定空间内的人群对于社会改变的感知是类似的 。
最大的遗憾是在选择重点刻画“社会风情画”还是“个人肖像画”时有一些犹豫:起初正是原文中的“社会风情画”让我最为激动 , 但拍着拍着就向后者倾斜 , 因为“个人肖像画”更易上手 , 也更适合短片这一载体 。
NN:点点的扮演者施逸洋、以及烟花店老板朱师傅等演员都是首次参与电影拍摄 , 在指导非职业演员的时候 , 你有哪些心得?
只是想在越来越没年味的春节,放个大炮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郝智梓:在排练当中建立起一套和非职业演员沟通的“语汇” , 在他们熟悉镜头的存在之后 , 我觉得我就可以放手了 。在片场抛弃一些“权力”会带来更多的信任感 。演员会赋予我笔下虚拟的角色更多生命力 , 因为他们不是在使用技巧表演 , 而是凭着生活经验和直觉表演 。当然也有教训 , 如果能再来一次 , 我不会选择事先把剧本拿给洋洋看 , 而是会花更多心思 , 设计场景和他玩更多游戏 。
NN:能否介绍一下这部短片声音设计的创作过程?
郝智梓:原著小说中已有很多声音 , 例如春节晚会、新年歌曲、烟花爆竹、麻将扑克 , 都是可以从“春节声”中细化出来的元素 , 所以声音设计从剧本创作阶段就已经开始了 。很多场景和空间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个性 。很多场戏的情绪也都主要靠声音在烘托 , 比如他偷钱被拒的一场过场戏 , 还有独自一人在巷子里摔炮的那场戏 。
但是在后期的实现里 , 我觉得还是没有做到极致 , 这是一点遗憾 。最后一场戏的声音设计我基本满意 , 但是前面很多地方都会觉得有些空 , 感觉还是没能把这个世界做得极度丰满、极度真实 。
只是想在越来越没年味的春节,放个大炮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只是想在越来越没年味的春节,放个大炮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片尾曲经历了一波三折 。最初我们的参考音乐一直是莫扎特的“魔笛”——因为准备影片时一直在看阿巴斯的电影 , 对于用古典乐做片尾曲带来的那种神奇的间离效果非常感兴趣 。但多次的作曲尝试 , 都无法达到媲美“参考音乐”的效果 , 而影展的截止日期让时间变得非常紧迫 , 我只好硬着头皮开始找新音乐 。
最后 , 我找到了惘闻的“Welcome to Utopia” 。在我看来这支曲子像一条慢慢汇入大海的河 , 缓慢渐强的主歌和短片大部分的节奏相符;爬升的部分和天台气球的部分契合;音乐最后情绪的释放又可以很好地与结尾相契 。这些都是我选择它的原因 。不过时至今日我还蛮好奇如果片尾曲真的使用了“魔笛”的话 , 片子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只是想在越来越没年味的春节,放个大炮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