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冰雪运动测风、造雪、制冰,一系列自主研发技术打造一流冬奥赛道科技造雪筑梦,演绎绿色“冰雪奇缘”

本文转自:九派新闻
为冰雪运动测风、造雪、制冰,一系列自主研发技术打造一流冬奥赛道科技造雪筑梦,演绎绿色“冰雪奇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制冰师在北京延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布置冰下景观 。新华社采访人员江文耀摄
冰与雪是冬奥会的“灵魂” 。北京冬奥会的冰雪赛场上 , 运动健儿们尽展英姿的背后 , 无处不在的科技力量支撑着冰之飞舞、雪之竞胜 。从世界首次应用的近零排放二氧化碳直冷制冰到光滑如镜的冰状雪赛道 , 为了这场家门口的世界级体育盛会 , 早在数年前 , 科学家就开始了科研攻关 , 啃下一块块“硬骨头” , 用中国智慧与绿色理念演绎出一段令世界惊叹的“冰雪奇缘” 。
造雪保雪储雪
实现绿色“用雪自由”
造雪、保雪、储雪是保障滑雪竞技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 。然而 , 中国冰雪科研起步较晚 , 举办国际高水平冰雪赛事可供借鉴的经验也较少 。为此 , 一批科技工作者花了五年多时间踏雪筑梦 , 不仅成功研制出符合北京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冰状雪赛道” , 还研发出高效储雪技术 , 真正实现了绿色“用雪自由” 。
高山滑雪项目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 , 运动员在赛程中的平均时速约为每小时130至140千米 , 最高滑行速度可达每小时248千米 , 因此赛道必须光滑而坚硬 。而冰状雪的制造正是铸造这一明珠的基石 。
何谓“冰状雪”?天然雪的雪质主要有冰状雪、粉状雪、浆状雪等 。不同的温度和光照都会影响雪的质地 。比如 , 清晨气温较低 , 雪的凝固程度高 , 水的密度很大 , 雪质偏硬 , 其表面有一层薄的硬冰壳 , 人站在上面都会打滑 , 这种雪质状态就是冰状雪 。冰状雪铺就的赛道可以减少赛道表面与滑雪板之间的摩擦 , 很适合高速滑行——相当于高山滑雪比赛等项目的“高速公路” 。
更重要的是 , 冰状雪赛道在比赛过程中不容易损坏 , 哪怕最后出场的选手也可以拥有完美的赛道 , 确保了整个比赛的公平性 。
由于天然雪雪质难以控制 , 冰雪运动赛道不得不采用人工造雪的方式来搭建 。冰状雪赛道分为两种 , 即竞速冰雪赛道和竞技冰雪赛道 。
竞速冰雪赛道需要对人造雪进行反复翻、压 , 重复多次直到赛道平整 。比赛前夕 , 压雪车会将雪道翻开 , 雪块打碎 , 形成约40厘米的疏松雪层后 , 再用水炮对其进行注水;在注水的过程中 , 要不停对湿雪进行反复翻、压 , 直到搅打均匀为止 , 以确保冰状雪的雪层厚度一致;最后再检查有无大的孔洞后 , 快速将赛道压平 。
竞技冰雪赛道在制作过程中则采用注水器注水的方式 。雪道经过人工初步翻、压达到平整后 , 在低温下自然板结 , 然后对雪层的含水量进行测定 。注水过程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Z字型注水器 , 并且需要按照国际雪联的赛道含水量标准 , 对注水器水压进行调试 。整个注水过程需要一支10-20人的团队默契配合 , 在统一的指挥下共同作业 , 使赛道的含水量达到一致 , 最后人为将雪推平 。
两种冰雪赛道的制作过程都充满了挑战 。加之北京的大陆季风性气候 , 冬春之交很可能出现沙尘暴、雨夹雪等极端天气 , 更增加了赛道制作的难度 。2017年 ,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秦大河的带领下 , 中国正式组建北京冬奥会赛事用雪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团队 , 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和云顶滑雪公园等科研院校和相关滑雪行业企业协同攻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