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网络背后的“智慧大脑”

本文转自:上观
上海地铁网络背后的“智慧大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 , 承载着上海市民日出行总量的67%以上 , 工作日最大客流超过1400万人次 。作为列车和车站运营保障的供电系统 , 目前管辖着831公里运营里程 , 共有1103座变电站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国家电网上海市南、市北两家供电公司管辖的设备体量总和;2449.32余条公里的接触网(轨)设备 , 则相当于3倍左右的上海地铁运营里程 。而且 , 这一数据还在增加——到2025年 , 管辖规模将达到18条线路1000公里 , 1240座变电站 , 2600余条公里的接触网(轨)线路 。
随着城市轨交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化运维格局的形成 , 设施设备数量增加、故障率升高、突发性事件增多给供电保障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 推进精细化管理、标准化作业、智能化运维的任务越来越紧迫 。上海地铁在用电智能化管理方面进行了探索 , 并设计出“上海轨交供电智能运维体系” , 在行业内首创集设备状态实时感知预警、全寿命管理、业务流程智能驱动、专家分析四大核心功能于一体的轨交超大规模网络化供电智能运维体系 。目前 , 该项目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已授权专利19项 , 其中发明专利10项 , 通过近三年的技术成果应用 , 新增产值5.87亿元 , 新增利税7489.90万元 , 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
上海地铁网络背后的“智慧大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数据专家分析架构和设备运行曲线分析 。
【智能感知 , 提升准确度】
复杂的地铁线路 , 若是出了故障 , 光排查就很费时间 。以往 , 故障发生后 , 检修人员先要赶到事故点 , 排查后 , 再返回带上专业、匹配的维修工具或零部件进行抢修 。“这样 , 非但很被动 , 效率也不高 。”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供电分公司副总经理郭志坦言 。
现在 , 上海地铁部门研发出“共用智能平台” , 突破了多项供电系统核心设备的智能感知技术 , 提高设备状态检测效率和准确度 。
具体来说 , 就是采用物联网技术 , 融合了轨交供电智能综合采集终端、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车、视频监控和能耗、可视化接地等十多种监测系统 , 实现对轨交供电设备状态、负荷、安防及环境的24小时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消除监测盲点 , 改善和取代现场重复性人工劳动和纸质记录 , 提高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预警告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
比如 , 上海地铁研发了国内领先的接触网悬挂状态综合检测技术 。这一装置安装在检测车上 , 用于夜间视频巡检 , 采用先进精确定位、高速图像采集、图像自动识别技术 , 实现时速0-120公里条件下接触网悬挂部件工况图像的高速采集、存储 。超高清精准定位技术 , 实现了同一线路同一零部件每次抓拍误差1厘米左右 。“以往 , 都是故障发生后才能知道 , 现在零部件稍微有些松动、脱落、开裂等 , 都可进行全面检查并及时预警 。”郭志说 , 这样不仅提高了故障鉴别的准确性 , 还减少了故障发生率 。
上海地铁网络背后的“智慧大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装置 。
此外 , 上海地铁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 自动收集并自动生成以线、区段、局为单位的故障分析报告及故障案例库 , 实现包络线、接触网磨耗等关键部件状态异常的自动分析识别及预警 , 形成接触网的维修建议 。这一技术代替了传统的步行巡视 , 提高了对设备状态的巡检频次和故障识别、预警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