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财评丨“预制菜”成新宠,市场蓝海待开拓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海岱财评丨“预制菜”成新宠,市场蓝海待开拓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冬奥村的餐桌 , 端来了几盘来自山东诸城的预制菜 。
牛肉馅饼、韭菜鸡蛋灌汤水饺、德式烤肠……位于诸城市的食品企业宾得利公司送往两个冬奥村的预制菜共有9个品种 , 12天的供货量达32.5吨 , 让中外友人尝到了丰富多样的“中国年味儿” 。
所谓预制菜 , 就是经提前预制而成的菜品 , 采取冷冻或真空包装保存 , 后期加热或料包组合后即可食用 , 具有保质期较短、食材新鲜的特点 。
疫情期间 , 在“就地过年”的倡导下 , 预制菜成为年夜饭“新宠” 。有网友说:“像鲍鱼、佛跳墙这种硬菜 , 自己实在处理不来 , 预制菜让餐桌倍有面儿!”“加热大概20分钟就能吃 , 吃完还不用洗碗……”便捷、省事、好味 , 在“宅经济”与“懒人经济”的催化下 , 集诸多优点于一身的预制菜走俏今年春节 , 线下商超卖场、线上各大餐饮品牌都推出了年夜饭预制菜套餐 。叮咚买菜数据显示 , 春节期间高端预制菜的销量同比增长超过3倍;盒马的预制年菜销售同比增长345% 。
大涨的不只是销量 。在年初 , 预制菜概念股集体爆发 , 多家公司收盘封至涨停板 。天眼查数据显示 , 2019年与2020年预制菜相关企业年注册量达到十年之最 , 截至2021年4月 , 我国共有7.19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 。一股行业布局热潮悄然掀起 , 不少人断言“预制菜将是下个万亿市场” , 预制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 。
预制菜并非新概念 。其标准化特点能够满足连锁餐饮品牌的稳定性要求 , 因此早在2010年 , 预制菜就出现在企业配餐等B端 。伴随2014年外卖平台内卷 , 预制菜行业发展步入B端放量期 。豪虾传创始人蒋毅曾指出 , 饭店里60%以上都是预制菜 , 只是消费者不知道而已 。是疫情 , 让它广为人知 , 登上大众舞台 。
作为年轻人在家吃饭的解决方案 , 现在 , 预制菜正在从B端、C端双线渗透 。Z世代工作生活节奏快 , 烹饪能力与意愿双双降低 , 预制菜跻身饭桌C位 。艾媒咨询的调查数据证实了这一点 , 去年预制菜超过八成的消费群体 , 是22-40岁之间的学生和上班族 。
诚然 , 疫情让需求端和供给端实现井喷式增长 , 但我国的预制菜市场并未进入“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 。问题在于 , 细分消费市场的核心需求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与满足 。
今年1月中旬 , 央视财经在微博发起“今年过年 , 你会买预制菜吗?”投票 , 结果显示 , 有12%的人表示经常购买 , 有38%的网友选择“准备买买尝尝鲜” , 剩余50%的网友则认为不需要买 。这表明 , 网友对预制菜的接受度并不高 。放眼当下的产业生态 , 外卖已抢占消费者心智 , 因而预制菜行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 纵使资本端“打得火热” , 仍要在满足个性化需求和培养用户消费习惯上重点发力 , 夯实基础 。
网购兴起 , 赋予消费者更多选择权 , 个性化需求生长旺盛 。而“众口难调” , 成为考验企业的又一大难题 。采访人员打开天猫APP搜索“预制菜”发现 , 虽然产品繁多 , 但价格区间大 , 同品类菜品低至几十元高达几千元 , 令人疑惑商品是否掺杂水分 , 同时 , 与线下餐厅与外卖平台相比 , 可选项仍太少 , 如水煮牛肉、酸菜鱼等常见菜式的重复率极高 。
【海岱财评丨“预制菜”成新宠,市场蓝海待开拓】从行业生命周期来看 , 我国预制菜仍处于群雄混战的初兴阶段 , 龙头企业和超级品牌尚未诞生 , 市场蓝海仍有待开拓 。反观国际市场 , 经过数十年的的发展 , 美、日均培育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预制菜企业 。日本预制菜市场已趋于成熟 , 在餐饮市场的渗透率高达60% , 2020年其市场规模约合人民币1516.2亿元 。中国预制菜的“万亿市场” , 或许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大众日报客户端采访人员 王鹤颖 报道 策划 齐淮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