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这门手艺,让Nature惊呼“绝技”!( 三 )


未来 , 在这台自主研发的机器上 , 科研人员有望做出更多比“绝技”更“绝”的成果 。
这是技术路线的第一步——设备尖端化 , 但投入应用成本较高 。
2019年 , 金魁和赵忠贤在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成了一支10人左右的“实用超导薄膜”研究团队 。
“在松山湖 , 我们不需要考虑发文章 , 能真正专注、全力以赴地解决应用难题 。”金魁说 。
2021年年初 , 他们通过技术集成创新 , 成功研制出基于国产部件的“三光束脉冲激光共沉积镀膜系统” , 并制备出大尺寸双面钇钡铜氧(YBCO)超导单晶薄膜 , 为我国高品质、应用型超导薄膜产品制备技术带来新突破 。
“我们用了近8年时间 , 走出了一条从定制到设计 , 再到核心部件国产化 , 最后整机国产、尖端化、实用化的技术路线 , 解决了大面积镀膜设备‘卡脖子’问题 。”金魁说 。
不是天赋型选手更愿带领团队“探险”
金魁一直认为 , 取得这些成果不是靠他一个人 , 而是依靠背后整个团队的力量 , 尤其是一批优秀的学生 。
他管理团队有“妙招” 。在团队里 , 金魁把“硬骨头”作为科研主线 , 同时将超导领域其他物理问题和应用基础问题作为科研“复线” , 由“复线”支撑 , 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 , 主线则慢慢往前走 。
冯中沛是金魁的博士生 。在中科院物理所时 , 金魁就发现冯中沛擅长做超导薄膜和仪器研发 , 但对写论文“很头疼” 。
因此 , 在“实用超导薄膜”研究团队组建之时 , 金魁就建议冯中沛到松山湖实验室跟随赵忠贤进行博士后研究 , 开展应用研究工作 。
在那里 , 冯中沛的热情和能力被充分激发 , 他是“三光束脉冲激光共沉积镀膜系统”的主要设计和搭建者 。
金魁时常告诉学生 , 一定要与不同的团队多交流 , 把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带到一个新团队 , 跟他们的方向交叉融合 , 然后找到适合的方向 。
“不管哪个学生 , 只要需要 , 我会帮他们联系所内外老师 , 甚至国外团队 。我鼓励我的学生去跟外面的人交流 , 帮他们创造条件 。”金魁说 。
从金魁研究组出去的学生很受欢迎 , 他们因知识扎实、技术过硬、特色鲜明而被赞誉 。
作为一名青年科学家 , 金魁曾被人问到 , 是愿意做科研工作的探险者、导游还是游客 。
“我不是天赋型选手 , 但想做个探险者 。”金魁说 , “前路更需坚定、专注 , 需要足够耐心 。”
《中国科学报》 (2022-02-21 第1版 要闻 黑龙江龙网_原标题为《他在高温超导世界里练出“绝技”》)
编辑 | 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