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记忆·苒情岁月丨我的双奥故事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昨晚 , 当熟悉的《我和你》的旋律在鸟巢响起 , 当2008北京奥运的五环与2022北京冬奥的雪花相遇时 , 我的眼眶顿时红了——梦回2008 , 眼前的鸟巢 , 是记忆的交汇点 。何其幸运 , 两届奥运 , 作为持证采访人员 , 我都在现场 。
冬奥记忆·苒情岁月丨我的双奥故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依然记得2008年的模样 , 天气是热的 , 人的情绪更是火热高涨的 。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 耳边回荡的是《北京欢迎你》的欢快旋律 , 目之所及 , 是一张张喜气洋洋的笑脸 。就像同为双奥新闻人的大徐说的 , “那种感觉就像是我家要办大喜事了!”极致的浓墨重彩构成了令人惊艳的开幕式 , 至今依然留存心底 。
而如今 , 依然是充满中国意向美学的开幕式 , 但无论是不再人海战术的演出还是以一缕“火苗”取代“熊熊大火”的惊艳 , 都与2008年大不相同 。“以小见大”“一叶知秋” , 如今的中国 , 不再需要凭借宏伟场面来博得赞誉 , 大道至简的理念更显姿态与气度 。
北京奥运再来 , 相隔14年 , 国人对体育、对金牌观的改变是让我感触最深的 。
至今还记得 , 2008年8月18日 , 鸟巢中传出的那一声压抑人心的叹息 , 也记得 , 彼时刘翔因伤退赛 , 掀起的漫天口水战 。鸟巢发布会厅 , 台上台下 , 我与刘翔教练孙海平一起哭成泪人的记忆 , 遥远得仿若隔世 。
而当时光跨越了14年 , 在民族自信愈发坚定的今天 , 金牌不再是中国人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 。广大受众也正以越来越理性平和的心态去看待比赛——从失利后的“声讨”到比赛后的鼓励 , 大家早已意识到竞技体育成功的终极含义并不是登上最高领奖台 , 而是去不断努力超越自己 。
【冬奥记忆·苒情岁月丨我的双奥故事】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上 , 中国小将苏翊鸣在“雪长城”赛道一鸣惊人但未能摘金 , 网友纷纷留言“在我们心里 , 你就是最棒的”;空中技巧队在团体赛中意外失金 , 徐梦桃安慰贾宗洋的温暖画面刷屏网络 , 大家直呼“整破防了”;而当三朝元老武大靖在卫冕单项中止步半决赛 , 迎接老将的是如潮掌声以及“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的赞誉……当“赢就一起狂 , 输就一起扛”不再停留在一句口号时 , 体育这幅美丽的画卷便被涂上了更多彩的颜色 。
14年间 , 改变的 , 还有我们采访人员本身 。
2008北京奥运会时 , 一纸一笔走天下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 。如今的我 , 出行必备除了发稿的电脑 , 还有云台、自拍杆和话筒 。从文字采访人员转型为融媒体全能采访人员 , 会采会写会拍会编 , 成为征战北京冬奥赛场采访人员们的必备技能 。
在零下26摄氏度的雪山上 , 冻成冰坨坨的我边拍着视频 , 边遇到同样在镜头前努力让嗓音不发抖的羊晚老友;寸土寸金的混采区外 , 正直播连麦的我 , 身边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也在做直播的外国同行;开幕式、决赛场 , 比选手更争分夺秒的是采访人员抢发公号消息、抢发视频的速度……全天无休的连轴密集发稿 , 在两大短视频平台同时粉丝破10万 , 这对于14年前的我来说 , 也是无法想象的 。一次次见证金牌 , 一次次看国旗升起 , 胸口涌动的感动 , 无法平息 。很多时候会觉得 , 这“打鸡血”一样的状态或许就是采访人员的使命感 , 与更多人分享我的感触也是我奔跑在新闻第一线的价值所在 。
还未离开就已想念 , 就像大徐那天采访最后和我感慨的 , “我会怀念这个冬天” , 我也会 。(新民晚报特派采访人员 厉苒苒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