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世间》编剧王海鸰:这是我从业以来最艰难的一次创作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对话《人世间》编剧王海鸰:这是我从业以来最艰难的一次创作】“觉着苦吗?自己嚼嚼咽了 。”
如果你也正在追看电视剧《人世间》 , 一定会对受尽生活苦难的周秉昆 , 说出的这句台词印象深刻 。编剧王海鸰用58集的漫长篇幅 , 正努力回答观众 , 也回答自己一个问题:“这帮人这么穷 , 这么苦 , 怎么还能够一块走过来 , 到底是因为什么?”
创作过《中国式离婚》《牵手》《大校的女儿》等作品 , 与周秉坤一样生于1952年 , 但王海鸰说 , 把这本“茅盾文学奖”获奖同名小说 , 改编成一部真切、朴实、生动并且好看的电视剧 , 是自己从业以来最艰难的一次创作 。
对话《人世间》编剧王海鸰:这是我从业以来最艰难的一次创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说:编剧王海鸰
定调 明亮温暖
导演李路说 , 拿到《人世间》原著后问了两个朋友 , 一个是陈道明 , 一个是周梅森 , 问谁来做编剧比较合适 , 他俩给出了同一个名字 , 但王海鸰并没有那么爽落地就接下邀约 。她自己买来115万字的原著 , 认真看完后 , 觉得可以聊聊 , “书和作者的主旨 , 就是为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呐喊 , 为他们说话 , 我觉得这个主旨是对的 。”不过她也有自己的看法:“呐喊是对的 , 但是只呐喊是不对的 。”
于是和导演互相“面试”的时候 , 王海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小说的色调是钢铁色的 , 一种青灰色 , 是坚韧的、顽强的 , 但同时也是沉重的 , 而我看同样的生活 , 我会希望看到是明亮的、温暖的 。”这个年近七旬的女编剧 , 语气里有一份自己的坚持 , 所幸与导演团队一拍即合 , “他们也希望是明亮的 , 是温暖的 , 能给人以希望的 , 那就决定签合同 。”不过改编严肃文学 , 尤其是最高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人世间》 , 依然是一个难啃的骨头 。“严肃文学最大的特点是写的是人 , 没有过多的故事 , 没有过多的戏剧性 。但改编成剧本 , 除了把所有的心理活动、文字描述 , 通过影像外化出来 , 还要有戏剧性 , 要有故事性 , 要有巧合 , 要有起伏 , 要有波折 。这是又一个难点 。”
对话《人世间》编剧王海鸰:这是我从业以来最艰难的一次创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说:《人世间》海报
与殷桃 , 共同创作郑娟
原著小说着墨最多的东北普通劳动者的生活 , 对王海鸰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正因为我不了解 , 给我的震撼也很大 , 这帮人这么穷 , 这么苦 , 依然能够生存下去 , 到底是因为什么?这个小说这一部分写得非常扎实 , 也很生动 。”王海鸰坦言《人世间》的男主角周秉昆一生在底层挣扎、奋斗 , 没有英雄光环 , 也并没有所谓的逆袭 , 终极生活目标不过是把自己的小家搞好 , 这样的设定 , 似乎在很长时间里并不讨好电视剧观众和市场 , “不是所有人天生就开挂 , 那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 我们都是大多数人中的一个 , 我们会得到安慰、抚慰 。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 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 不见得是为人类做了多少贡献 , 我为我家里做了贡献 , 等于为大家做了贡献 。没有小家就没有大家 , 我觉得这是合乎我价值观的东西 。”
对话《人世间》编剧王海鸰:这是我从业以来最艰难的一次创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说:《人世间》剧照
聊到剧中的女性人物 , 王海鸰说像周蓉这样的知识分子 , 自己身边很多 , “写起来不费劲 , 但郑娟就距离我太遥远了 。她一辈子没有工作 , 一辈子那么传奇的经历 , 为爱不顾死活 , 性格又柔又刚 。我周围像她那样的很少 。”于是 , 她只好反复地翻看原著 , 揣摩一个女人柔软和坚强的边界 , 也跟演员殷桃来来回回地用微信讨论角色 , “演员和我不一样 , 演员真正投入进去会感同身受 , 她会给我提意见 , 觉得这个地方不对 , 会给我发大段的语音 。她甚至有一次说 , 应该加一段戏 , 觉得这个人和那个人应该有交集 , 没有交集是不对的 。这么高难度的要求都提 , 但我觉得她提的特别对 , 只要她提的对 , 我就想办法改 。”王海鸰恳切道 , “这个人物能写好 , 我们是在共同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