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为什么我们需要放声歌唱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
这两天 , 和许多同事一起出差在外 。白天 , 我在房间里打开电脑开始工作 , 照例 , 当然还要来点音乐伴奏 。一边听着歌 , 一边码着字 , 兴致来了 , 还要大声跟唱两句 , 干吼两声 。
不幸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 。吃饭的时候 , 同事A略带迟疑地问我:下午是你在房间里唱歌?我还没来得及回答 , 同事B也跳了起来:对对对 , 我也听见了 。还有更绝的 , 同事C直接拿起手机来对我说:我都录下来了 , 你要不要听一听自己的歌声?
我也算是体会了一把传说中的“社死”了 。同事们一致指认我 , 如果去卡拉OK , 我一定是麦霸 。
别误会 , 我喜欢唱歌 , 不是因为我的唱功有多么高超 , 也不是因为我在音乐方面有什么造诣 , 但这些都挡不住我一边打字一边吼两嗓子的冲动 。当然 , 前提是可别打搅到别人的休息 。于是 , 我赶忙向同事们表示歉意 , 好在大家都不介意 。虽然成了笑谈 , 但我倒是实实在在地给同事们紧张的工作带来了一点调剂 。
为什么喜欢唱歌?以前总以为 , 唱歌 , 是唱给别人听的 , 如果没有人愿意听我唱的歌 , 那唱来又有什么意义呢?小时候老是担心自己的歌声不好听 , 就连参加班级里的合唱都不敢出声 。后来渐渐明白 , 人类想要放声歌唱 , 并不需要一个特别的目的和理由 。
鲁迅先生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 , 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 , 为了共同劳作 , 必需发表意见 , 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 , 都觉得吃力了 , 却想不到发表 , 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 , 那么 , 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 , 应用的 , 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 , 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 , 也是文学家 , 是“杭育杭育派” 。
很多学者都把这段话当作对劳动和文学起源关系的阐释 , 但我却认为 , 鲁迅先生讲出了唱歌最基本也最朴实的作用——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 也把所有人的情感连接到一起 。用音乐来抒发自我、沟通交流 , 有时候比文字都管用 。
这大概也是我对时下流行的各类神曲不太感冒的原因 。无疑 , 从制作、生产的角度来说 , 许多走红于网络的歌曲都很“成熟” , 尤其是旋律 , 随便哼两句就觉得朗朗上口 , 还真是很魔性 。但在我看来 , 它们缺少的是“灵魂” , 也就是能把歌者和听者联系到一起的真情实感 。
不管诞生在哪个年代 , 有些歌曲之所以经典 , 就因为创作者和歌手把心底里的感情一股脑儿地掏了出来 。他们优先考虑的 , 可不是怎样去讨好听众 , 怎样迎合潮流 。因为凡是这么想的人 , 绝对写不出也唱不出一首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歌 。不管是“往事不要再提 , 人生已多风雨”还是“任时光匆匆流去 , 我只在乎你” , 我们会被它们打动 , 只因为接收到了蕴藏在音乐里最最真实的喜怒哀乐、人生百态 。
如今 , 想要唱歌 , 大家早已不必再去卡拉OK了 。在家里打开各种软件 , 就能为我们奉上各种伴奏 , 付出一定费用 , 甚至还能为用户调音、剪辑 , “修”出一首水准颇高、制作精美的歌曲 。但是 , 我总觉得 , 比起朋友圈里的点赞、转发 , 歌唱还有更重要的意义 。
也许有人五音不全 , 也许有人音色不佳 , 也许有人不懂技巧 , 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必顾忌别人的想法 , 不必害怕别人的嘲笑 , 想唱就唱 , 唱得响亮 。如果连唱个歌都要被功利化 , 活得岂不是很累?
少年时 , 曾苦练歌曲 , 只为了在班会上把它献给暗恋的女孩;毕业时 , 曾和兄弟们在宿舍下嘶吼着“朋友一生一起走”直到天亮;长大后 , 曾因为工作的不顺郁闷不已 , 被朋友们带到屋顶唱了一个通宵 。和全情投入地唱一首歌一样 , 人的一生越是过得纯粹、简单 , 越能感到健康、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