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何成为“爱乐之都”

本文转自:上观
上海,如何成为“爱乐之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世纪90年代末 , 音乐剧作为一种新兴艺术形式 , 逐步进入中国观众视野 , 并取得飞速发展 。尤其在上海 , 越来越多音乐剧制作机构进驻 , 经典IP连番上演 , 票房和上座率也一直处于相对高位 。这些迹象都在表明 , 这座城市正逐步迈向“音乐剧之都” 。
日前 , 全国首档全产业链音乐剧文化推广节目《爱乐之都》在东方卫视播出 , 官方视频播出平台百视TV同步呈现 。节目中 , 从600余位面试者中遴选而出的32位音乐剧演员轮番登台 , 《剧院魅影》《阿波罗尼亚》《在远方》等中外音乐剧精华依次上演 。上海这座“爱乐之都” , 迎来了音乐剧的“黄金时代” 。即使目前 , 上海剧场因疫情暂时停摆 , 但“爱乐之都”的精彩在荧屏延续 , 辐射给更多观众 。
“摸着石头过河”
上海,如何成为“爱乐之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音乐剧演员夏振凯
音乐剧进入中国只有二三十年时间 。在这段不算长的历史中 , 音乐剧演员夏振凯已入行15年 , 总计演出800余场次 , 是十足的“行业劳模” 。这次 , 为了专心参与《爱乐之都》 , 他推了9部戏 。
夏振凯的母亲是温州鼓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 他走音乐道路也是母亲一手力推的 。“受语言影响 , 这个地方剧种被限制在温州这一区域范围内 , 于是她就想把我推向全国人民都知道的艺术形式上去 。”就这样 , 夏振凯报考了上海音乐学院 , 那时的音乐剧还是一个在国内少有人知道的新兴专业 。他记得起步的艰难——教学资料少、谱子也没有 , 就连音频也很难听得到 。“很多老师去百老汇买了音乐剧的谱子 , 再扛回来 。老师带着学生 , 摸着石头过河 。”
当时 , 音乐剧演员寥寥 , 更不用说专程买票看戏的观众了 。2007年 , 仍是在校生的夏振凯演出《旋转木马》 , 虽说是商演 , 也对外售票 , 但来的几乎都是受邀的 , 不是师生、家人 , 就是亲朋好友 。快毕业时 , 他出演音乐剧《伙伴们》 , 由于没有职业音乐剧译配 , 也就缺少翻译歌曲的能力;在小剧场演出的这部戏 , 台词说的是中文 , 演唱的仍旧是英文 。
稍晚几年入行的音乐剧演员施哲明也还记得毕业那会儿的“不易” 。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毕业后 , 他猛然发现 , 学了音乐表演出来 , 但“就连上海都没有音乐剧可以演” 。那年 , 施哲明考入了江苏省话剧院 , 成为一名职业话剧演员 。
一次偶然的机会 , 音乐剧《寻找初恋》到南京甄选演员 , 施哲明一试就被选上了 。“突然有一个音乐剧的机会向我招手 , 我的梦想和机会重合了 。”2013年4月 , 《寻找初恋》在大宁剧院建组 , 6月1日在工人文化宫里的茉莉花剧场预演 。“演完之后成就感特别大 。”同年10月 , 施哲明从话剧院辞职 , 正式留在上海 , 开启音乐剧演员之路 。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 , 夏振凯在上海第一次学到了音乐剧的“规范” 。“音乐剧市场的改善是从2012年左右 , 亚洲联创引进音乐剧《猫》《妈妈咪呀!》开始的 。”夏振凯是首轮《猫》中文版中 , 英雄猫蒙克史崔普的扮演者 。
“排练《猫》的时候 , 最开始拿到的是艾略特的诗集 , 以及一本猫的解剖学 , 让我们从猫的个性、平衡、生理方面 , 去做一些表演方面的练习 。”“规范” , 是夏振凯对这次排练最深刻的印象 。“几乎引进了一整套外方管理系统 , 演员的训练 , 所有工种、部门都很规范 , 制作部门也很规范 。我第一次知道 , 原来音乐剧是这么做的 。”在他看来 , 这一时期 , 上海培养了舞监等一大批演员之外的工种 , 对音乐剧市场的未来发展功不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