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颗小行星,从此叫“华中科技大星”!永久编号52487 有深意

本文转自:湖北日报
这颗小行星,从此叫“华中科技大星”!永久编号52487 有深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小行星示意图
【这颗小行星,从此叫“华中科技大星”!永久编号52487 有深意】湖北日报讯(采访人员方琳、通讯员王潇潇、郭雨辰)即将迎来70周年校庆的华中科技大学收到一份来自太空的礼物 。3月21日 , 国家天文台宣布 , 将永久编号52487号小行星命名为“华中科技大星” 。当天 , “华中科技大星”命名发布仪式在线上线下举行 。
据了解 , 1995年12月6日 , 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观测发现了一颗小行星(1995 XO2) , 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 轨道周期3.37年 。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公报》通知 , 这颗永久编号52487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华中科技大星” 。其编号中的52谐音“吾爱” , 而487则与华中科技大学在教育部中的备案编号一致 , 两者相互呼应 , 寄托着爱校之情 。
华中科技大学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 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中彰显担当 。近年来 , 该校在科技前沿取得多项突破 , 如合作研制的“天琴一号”试验卫星成功发射 , 测出国际最精确万有引力常数G等 。学校积极推动物理、天文和空间科学等交叉学科发展 。1983年10月 , 学校开始筹建实验室天体物理教研室(挂靠物理系) , 1996年组建天体物理团队 , 2014年在物理学院成立粒子与天体物理研究所 , 2019年正式成立天文系 , 开启了中国中部地区天文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先河 。
据介绍 ,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被国际公认可以由发现者进行命名的天体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小行星发现者获得命名权以及命名小行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认可、审批程序 。早期小行星一般以古代神话故事中女神的名字命名 , 后来命名逐渐演变成行星发现者对特定人物、地点、景观、事件的推崇或纪念 。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以及永久不可更改性 , 能获得小行星命名 , 已是世界公认的殊荣 。
链接:
这些天文领域中的华中科技大学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引力中心教授罗俊带领引力中心团队经过30多年的山洞蛰伏 , 于2018年成功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 。这实现了对国际顶尖水平的赶超 , 为物理学界确定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的推荐值作出实质性贡献 , 也为提升我国在基础物理学领域的话语权作出了实质性贡献 。
2018年 , 该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刊发 。研究成果还入选中国科技部评选的“2018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评选的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最新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二册的课本 , 华中科技大学万有引力G值研究成果被收入其中 。
为提高G值的测量精度 , 该团队在此过程中研发了一批高精端的仪器设备 。这些仪器为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
2019年12月20日 , “天琴一号”卫星升空 。“天琴一号”主载荷是由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引力中心与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天琴中心共同研制 。
2020年5月 , “天琴一号”任务周期正式结束 。据实验人员介绍 , 经过多方评估 , 天琴一号六大技术在轨验证全部通过 , 每项技术指标都优于任务目标 , 达到国内同类技术的最高水平 。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承担的高精度惯性传感器在轨测试结果 , 将项目组之前保持的国内最好水平又提高两个数量级 , 达到了国际同类装置的领先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