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成了“买房的人”,《心居》里的海清说:接受角色的不讨喜,但努力生活的人值得尊敬( 二 )


海清说 , 演现实生活里朴素的人 , 往往是她钟情的 。“我就喜欢摔到泥土里的戏 。”她把自己对类似角色的偏爱归结为剧本的不偏爱 。没有光环、没有奇迹 , 前一秒钟老公意外身亡 , 下一秒 , 一切重启 。生计、生活 , 都变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这样的人物演起来真的需要一点一点、一场一场戏去拼 , 让观众相信她就是如此一步步往上走 。而不是依靠剧本的先天架构 , 赋予她唾手可得的好位置、好境遇 。”冯晓琴的世界没有童话 , 演员便跟着角色跳进现实 , 哪怕一身泥 。
“演员对生活的理解应当是全盘的”
海清遇上生活剧 , 游刃有余和舒适区是外界观感的一体两面 。演员本人同样在寻找生活恒久命题下的变量 。在她眼里 , 倘若“清官难断”的家务事是生活剧的必选项 , 那么不同时代进程、社会情绪下的人的关系 , 便是戏剧能生发的选择空间 。
《双面胶》热播时 , 胡丽鹃与婆婆的拉锯揭开了国产剧中“城乡结合”的家庭组合模式;《王贵与安娜》的夫妻相处之道 , 是两个生活背景有差异的人如何在漫长岁月里包容对方;《小别离》《小欢喜》里的童文洁 , 在处理教育问题时 , 还面临一道排序题:自己和孩子 , 谁才应该优先幸福;当然还有绕不开的《蜗居》 , 大都市里一套房子的话题 , 荡开了人性的复杂地带 。“《心居》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姑嫂之间 , 这是我从未接触过的人物关系 。”海清说 , 两位年龄相仿的女性因为生活、教育的背景不同而产生了认知偏差 , 她们的认知差又会持续作用于二人关系 , 考验的是演员对人生的理解是否足够整体性 。
又一次成了“买房的人”,《心居》里的海清说:接受角色的不讨喜,但努力生活的人值得尊敬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比家族里旁的人知道更多冯晓琴的前史 , 顾清俞对年长自己两岁的弟媳始终心存芥蒂 。然而 , 随着精英女性与白月光初恋闪婚 , 她个人的家庭关系从原生猝不及防转向了婚姻 , 她与冯晓琴的姑嫂关系也因个人立场不同轻轻撬动了共情 。海清将类似流动的人物关系视作剧作对演员的要求之一 , 生活变动不居 , “演员对生活的理解应当是全盘的 。冯晓琴的公公、大姑子以及其他成员在各自的时间点上遭遇了哪些事情 , 都会在纵向、横向交错 , 最后共同驱使着角色在那一刻作出独特反应” 。
也正是基于对生活整体的把握 , 海清是理解冯晓琴的 。“我是南京人 , 我到北京 , 也希望能够立足、有所发展 。”每一个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拼的人 , 都渴望城里的月光无差别地洒在普通人的身上、心上 。这是人之常情 , 也是流动的时代很普遍的追求 。
“可能我们很多人都是冯晓琴 。”海清说 , 从布满争议的前半生 , 经谷底后慢慢向上攀爬 , 冯晓琴的价值航向在找回自我奋斗后悄然转舵 。“有时我会假设自己是冯晓琴 , 在遭遇了人生致命打击后 , 还能否翻身?”扪心自问的结论是 , “很大程度上 , 我佩服她 。靠自己双手打拼找到的那份心安 , 也许比买房带来的更丰沛” 。
照片:豆瓣等
作者:王彦
编辑:童薇菁
【又一次成了“买房的人”,《心居》里的海清说:接受角色的不讨喜,但努力生活的人值得尊敬】责任编辑:王雪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