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成了“买房的人”,《心居》里的海清说:接受角色的不讨喜,但努力生活的人值得尊敬

本文转自:文汇客户端
又一次成了“买房的人”,《心居》里的海清说:接受角色的不讨喜,但努力生活的人值得尊敬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以冯晓琴之名 , 演员海清又一次奔波在了买房路上 。巧的是 , 导演正是十多年前合作的滕华涛 。
乍一看 , 外地媳妇买房子的故事元素似曾相识 。做演员的对“角色固化”有着审慎态度 , 所以海清坦言:“一开始我是有顾虑的 。”与导演间的默契以及剧本里的闪光点 , 推动着她最终成为冯晓琴 , 演她的精明和苦衷、她的自尊和自卑 。
电视剧《心居》在东方卫视等平台播了十多集后 , 观众对冯晓琴的评价一分为二 。眼见她辛苦操持家务却依然被同一屋檐下的婆家当成“外姓人” , 不少网友对她的执意买房抱以理解之同情 。另一部分人 , 纠结她张口就来的100万到底是“借”还是打算“有借无还” , 也质疑她既然处处看不惯又何苦嫁给顾磊的夹杂私心的婚姻算计 。纷杂的观众反馈如演员所料 。海清说:“我可能比较钟情于这样的角色 , 她们不会让所有人都达成一致的喜欢或厌恶 。她们会犯错、会有不讨喜的地方 , 有认知的局限 , 也有阳光的一面 。”
笼统的人性“好”与“不好”之间 , 是海清所看重的演员职业的迷人之处 。她说 , 演到后来 , 自己有些喜欢上了冯晓琴 , “我敬佩努力生活、好好生活的人 , 从这点说 , 我觉得冯晓琴是值得尊敬的” 。
“就喜欢摔到泥土里的戏”
儿子的早餐、奶奶的苦瓜汁、公公的八宝茶全都考虑周全 , 精准定位丈夫找不到的衬衫和手表还顺带数落对方没脑子……旁人眼里兵荒马乱的早晨 , 冯晓琴应对起来就像多线程并行的处理器一气呵成 。一个嫁到顾家八年、早把料理家务做成肌肉记忆的主妇形象活了 , 一个既倚仗婆家又对丈夫颇多不满的媳妇形象也立住了 。
网友们对冯晓琴的为人处世意见相左 , 对演员的评价倒是高度相似 , “演生活剧 , 海清是自带烟火气的” 。
又一次成了“买房的人”,《心居》里的海清说:接受角色的不讨喜,但努力生活的人值得尊敬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剧中最显见的场景 , 是日常 。《心居》在上海拍摄时 , 别人的戏份场景很多元 , 有逼仄楼道 , 也出入过外滩源、交响乐团、金融街区等都市里摩登又文艺的一面 。海清基本上在柴米油盐里打转 。演员自己给角色编了个顺口溜 , 意思是冯晓琴的戏份就是大菜场、小菜场、广场 , 场场接地气 。
而在“颜值焦虑”仍是大势的演艺圈 , “自带烟火气”于女演员而言更是个意味深长的判词 。脸上会不会脏、睡觉是否卸妆、淋雨过后发型会不会乱等形象上的适当让渡 , 常是“接地气”的指征 。事情到了海清这边 , 盒饭是真吃的 , 电瓶车是真骑的 , “买汏烧”都由自己上手 , 诸如此类算是基本项 。真正让观众赞叹的 , 是她能与“一身尘土”无痕对接 。
又一次成了“买房的人”,《心居》里的海清说:接受角色的不讨喜,但努力生活的人值得尊敬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顾磊意外身亡后 , 冯晓琴干起了外卖 。有段时间 , 街头穿梭的外卖员、快递员 , 都成了海清的观察对象 。小哥们怎样拿东西、怎样跑步 , 演员认真捕捉细节 。“要赶时间又怕汤汁洒了 , 他们跑起来的姿势很别扭、很难看 。”于是在戏里 , 冯晓琴也跑得没有美感 。如果说放弃对镜头前“好看”的计较 , 是接地气的第一层表现 , 那么另一场街边吃饭的戏 , 距离“真听真看真感受”更近了 。那是冯晓琴刚入行送外卖 , 摸不着门道的她 , 奔波不少 , 接单量却很小 。趁着见缝插针吃饭时间 , 她打算在外卖群里求助几句 。就是这场边吃饭边刷手机的戏 , 海清设计出层次感 。起初 , 她坐在花坛边 , 饭盒摆在腿上 , 扒几口饭 , 拿起手机看两眼 。但这样的姿势对一个既不想错过群里消息 , 又要争分夺秒吃饭的人来说 , 实在谈不上效率 。她索性靠着花坛蹲下 , 不宽的路沿石成了临时搁手机的桌子 , 还能给端盒饭的手借把力 。疲惫、饥饿、惜时、要强 , 一个在男人帮里初来乍到的女外卖员形象 , 就在姿态的变化中建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