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前店后厂孕育“隐形冠军”( 二 )


航景创新的无人直升机制造工厂 , 也就是“后厂” , 离“前店”只隔一条马路 。在5000平方米的厂房里 , 能实现无人直升机发动机的改装 , 以及数千个零部件的现场制作 。“如果生产环节出现状况 , 研发人员从办公楼出发 , 步行3分钟就能抵达制造工厂 , 用最快时间拿出解决方案 。”王伟说 , 这是科研人员最喜欢的工作节奏 ,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讲 , 效率就是一切!”
首创“前店后厂”用地模式
让科研人员感觉倍儿省事的“前店后厂”模式 , 是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在本市的首创 。
传统的产业园区 , 要想快速吸引一批企业入驻 , 都会尽可能压低地价 , 让企业尽量多“买地” , 期望企业能够布局更多项目 , 加快形成产业规模 。
然而 , 对于很多像王伟一样的初创型企业经营者来说 , 即便地价打了折 , 动辄上百万元一亩的工业用地价格仍然不便宜 , 况且很多研发人员并不擅长设计建设高标准的办公空间和厂房 , 还得另外协调建设方 。“初创型企业不缺技术 , 最缺的就是资金和时间 , 大量的资金和精力都要投入到研发 , 如果在产品研发的关键节点 , 还要思考买地建厂的事儿 , 很可能影响产品更新速度 。”王伟说 。
采访中 , 几位中关村房山园管委会的工作人员都提到 , 如果再固守传统的产业园区发展思路 , 期望着“圈一片土地、布几个产业、发展一批企业” , 一定会出现“商难招、资难引、产难布、企难育”的局面 。很显然 , 面对企业新的需求 , 传统的“卖地”模式已经行不通了 。
2018年初 , 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用地政策的意见(试行)》 , 明确提出为加快科技创新 ,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 经市、区政府授权 , 园区开发企业可依法使用园区产业用地 , 向入园企业出租 , 但不得转让;也可以建设并持有产业用房及其各项配套服务用房 , 出租给入园企业 。
这项新政给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指引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引进企业时 , 不再以相对低廉的地价作为绝对吸引力 , 而是以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为国有研发办公载体 , 以研究院周边的国有标准化厂房为产业化空间 , 打造“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 。
在这种模式下 , 初创型企业成了“租客” , 既大幅降低了资金上的压力 , 也能在高标准厂房内实现智能制造 , 技术人员穿梭于研究院与标准厂房之间 , 快速解决生产技术对接问题 。“我们的目标 , 就是留住那些愿意扎根北京发展的高精尖企业 。”中关村房山园管委会工作人员表示 。
标准厂房今年再增15万平方米
在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 , 几乎每一次招商活动都会选择在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举办 。这里不仅是中关村发展集团与房山区政府合作的重点项目 , 更因为是“前店后厂”模式中的“前店”聚集地 , 云集了大量科研人才 。招商活动在此举办 , 正是为了方便高精尖企业更快速地对接上下游产业链 。
房山区要打造科技创新转型发展示范区 , 研究院的任务是作为中心城区高端制造产业溢出的承载地 , 推动重点产业优质项目落地 ,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不断夯实高精尖产业发展基础 。研究院入驻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现代交通、智能装备和医药健康等领域 。目前 , 研究院一期、二期分别建成了16.88万平方米和5.89万平方米的研发空间 , 入驻率已分别达到80%和60% , 全都是头部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目前 , 在一期和二期创新创业的科研人员已经超过1000人 , 接下来 , 在二期北侧 , 还会建设研究院三期 , 让房山区吸引更多人才发力“北京智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