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前店后厂孕育“隐形冠军”( 三 )


研究院大楼内部 , 排排坐的格子间只占据了极少的空间 ,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前沿技术实验室——浑身装满传感器的自动驾驶汽车正在调试 , 工程师在编写程序;船舶除锈机器人正在工作人员的遥控下 , 稳稳吸住实验钢板;大载荷无人直升机周围 , 技术人员正抓紧时间探讨机身减重方案……
与一个个前沿技术实验室相对应的 , 是一处处将“奇思妙想”的设计批量化生产的厂房车间 , 也就是“前店后厂”的“后厂”所在地 。
2018年初 , 采访人员到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采访时 , 航景创新还没有自己的工厂 , 几十名研发人员都在研究院一期内工作 , 办公室和简易的试验车间 , 只隔了一堵墙 。“当年那个实验室确实有些寒酸 , 不论是机身还是机翼 , 都没法生产 。”王伟说 , 拿到无人直升机生产资质那天 , 他和几位公司创始人可以说是有喜有忧: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的工业土地地价每亩超过100万元 , 如果再加上建设厂房的钱 , 势必要削减研发经费 , “在无人直升机这个领域 , 大家都在拼命追加研发投入 , 我们怎么能反其道而行呢?”
当时 , 航景创新为了尽量减少“买地建厂”的投入 , 已经打算将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的研发中心作为总部 , 在京外寻找低价土地建设工厂 。值得庆幸的是 , 同年 , 基地推出的“前店后厂”模式让建设厂房这件事有了转机 , 让航景创新摆脱了困扰 , 实现了降本增效 , 快速产业化 。“当时如果把工厂建在京外 , 科研人员两头跑 , 势必会影响产品更新迭代 。”王伟说 。
在航景创新隔壁 , 一起“合租”厂房空间的企业名叫史河科技 , 生产空间1500平方米 。“我们是园区里的‘新人’ , 刚来1年多 。可自从来了房山 , 产品已经更新两轮了!”创始人许华旸说 , 史河科技由清华大学博士团队创建 , 最开始打算在紧挨着清华大学的五道口附近寻找办公和研发空间 , “我们是做智能装备的 , 一般的写字楼因为挑高受限 , 只能用来办公 , 连研发实验室都建不了 , 更别提安装大型设备了 。我们也曾经动过到郊区买地建厂的念头 , 但一打听价格 , 大家都沉默了 。”许华旸说 , 2020年底 , 中关村示范区一区多园工作现场会 , 中关村管委会向全市推广房山“前店后厂”的经验和做法 , “我们一下子看到了机会 , 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发展模式吗?”
走进史河科技的生产车间 , 会看到一面巨大的钢板笔直地立在车间里 。上面的第四代“船舶除锈机器人” , 正在钢板上模拟除锈作业 。据了解 , 目前这款智能装备已服务过国内40多家超大型修造船厂 。
在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 , 目前可利用的“后厂”空间总计约13万平方米 , 今年还将通过存量工业用地台账和动态评估机制 , 盘活低效闲置土地 , 再建设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 。这些厂房都是国有平台持有 , 企业根据实际需要租用相应的面积 , 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 , 可以灵活调整厂房空间 。此外 , 房山区也可以用代建厂房的方式扶持高精尖企业 , 待企业上市后 , 可以对厂房进行回购 。
职住平衡打造科学家社区
入驻企业来到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 , 租用办公空间和生产空间 , 基地管委会这不成了“包租公”?中关村房山园管委会工作人员摇了摇头说:“高精尖产业的人才 , 对生活配套的要求很高 , 我们作为园区管理方 , 要提供管家式的服务和人文关怀 , 把整个基地打造成科学家社区 , 助力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 。”
在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内 , 位于园区北侧的是一栋造型别致的圆形大楼 , 名为“印象里” 。这是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为高精尖人才建设的商业综合体 , 一层的咖啡厅面积很大 , “园区云集了不少高科技企业 , 我们希望咖啡厅成为企业家们思想交流的平台 。也许两名科学家只在一起喝了杯咖啡 , 就碰撞出了一个新的金点子 。”中关村房山园管委会工作人员说 , 咖啡厅隔壁的喜马拉雅数字有声书店是房山区的试点 , 在园区500米范围内都能享受免费听书服务;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也是专门为经常加班的研发人员引进的 。“印象里”的地下一层 , 是健身房、游泳馆和理发室、洗衣房 , 楼上还有金鼎轩餐厅 , 方便高精尖人才不出园区就能品味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