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忧愁( 二 )


无疑 , 林徽因长得美 , 却也不是倾国倾城 , 看她的照片 , 谈不上“俊眼修眉 , 脂凝新荔” , 在女明星都是大脸盘丰满体态的民国(脸如银盘的胡蝶 , 为票选第一名的民国美人) , 林徽因也太娇小瘦弱了点 。张爱玲说 , 中国女人善低头 , 善于装没用 , 但林徽因却是一个扬眉女子 , 她做什么都是的理直气壮 , 也是那么的全力以赴 。理直气壮地写诗 , 理直气壮地研究建筑 , 理直气壮地办沙龙 , 理直气壮地告诉她的丈夫 , 她爱上了另外一个男人 。她理直气壮地活得结实、纯粹、不妥协 , 她觉得自己值得这样 。这或许就是林徽因的魅力所在 。
活在这尘世间 , 无论男女 , 有几人不是时刻做好妥协的准备?准备让自己陷入琐屑、陷入庸常?只有林徽因不是 , “一身诗意千重瀑 , 万古人间四月天” , 金岳霖对她的评价有私谊 , 却也历经几十年而没有非议 。因为 , 再也没有比这更加贴切而到位的评语了 。虽然没有太伟大的文学作品传世 , 她诗意的人生却成了人们记忆中的永恒 。她的一生 , 都在进取之中 , 在路上 , 在飞翔 , 她娇小的身体里 , 有寻常人不能及的张力 。
林徽因几乎已经成为民国贡献给当代的一个传奇了 。她美丽 , 聪慧 , 有人气 , 懂社交 , 事业上也颇有建树 , 还嫁得相当成功 , 并且 , 最难得是 , 在成功出嫁之后 , 还有那么多绅士心甘情愿留在她身边 , 点缀她的美丽 。她主持了“太太的客厅” , 翩若惊鸿 , 一举成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平的文艺缪斯 , 引领了一种风潮 。于是 , 当代人为她折服了 。作为民国文艺复兴式的人物 , 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神 , 林徽因的故事一直埋在时光之沙里 , 但近几年 , 林徽因忽然大红大紫 , 像一支白莲 , 在当代文化消费的大潮中摇曳 。林徽因那句“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 也是一句几乎人人皆知的小资式的句子 。可是 , 有几个人有耐心认真了解林徽因呢?尤其是她的流离中年 , 她的困顿晚年 , 她在考察途中、在逃难路上 , 在抗战时期的李庄生活 。其实自古红颜多薄命 , 林徽因一生都在与病痛做斗争 , 缠绵病榻 , 为事业追求呕心沥血 , 但她始终能够保持她的创造天赋和坚毅乐观态度 , 并以此感染周围的人 。梁思成曾说:在战争时期的艰难日子里 , 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和士气得以维持 , 主要应归功于她 。
八月的忧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相信 , 《八月的忧愁》 , 写于她内心彷徨的时分 , 人生立秋的转折点 。然而 , 她依然有着和梦想的连牵 , 即使在一切似乎已尘埃落定的季节 。林徽因的那种“不坠落”的精神 , 最打动人 。她总是在追求生活的意义 , 因为她知道 , 人生太短 , 逝者如斯 , 爱的 , 不爱的 , 一直在告别中 , 时间永恒 , 我们都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 , 与其哀叹 , 犹疑 , 消磨 , 不如一起来 , 做点什么 , 再做点什么 。终点不重要 , 重要的是过程 , 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
想起一首歌 , 名字就叫《立秋》 。原唱筠子已经不在了 , 那个曾经把高晓松的歌唱成童话的姑娘 。她唱得飘忽又散漫 , 一派秋高气爽 , 平淡 , 压抑 , 又千回百转 , 有无数复杂的情绪 , 却听不出来太多哀伤 , 只有淡淡的涩 , 淡淡 。这是有经历的人才能唱出的感觉 , 林徽因式的八月的忧愁——那才是真正的立秋感觉 。
你坐在椅子上
看着窗外流过的光
你伸出双手摸着
纸上写下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