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想做歌者 而不是网红( 四 )


最初 , 话筒就是入门级的 , 但还是很尽兴
1996年 , 杨武毅然从省歌舞团回到德宏州歌舞团 , 让很多朋友觉得意外 , 因为他那时正准备去北京深造 。杨武则解释说 , 是因为看到家乡的变化: “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做贡献也挺好 , 再加上我家里有四个姐姐 , 父母的年纪大了 , 我也方便照顾父母 。”
杨武回到德宏不久 , 便发现了何明军、张志强的才华 , 成为他俩的伯乐 。那时候何明军本来已经考进昆明一所学校准备当老师了 , 但也是为了家中老人 , 选择回到家乡工作 。回来之后 , 因为他的启蒙老师和杨武是好朋友 , 又赶上德宏州歌舞团正招演员 , 就很顺利地考进团里 。彼时在外跑演出时看到招考信息的张志强 , 为了实现唱歌的梦想 , 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回到了德宏 。面试时他遇见了杨武 , 一曲歌罢 , 杨武和在场的老师都很欣赏 , 最终被特招进团 。最让他感念的 , 是杨武和团里其他老师的帮助:“不管是基础乐理还是声乐方法 , 他们一直不厌其烦地教我 。”功夫不负有心人 , 他连续两年拿了云南本土歌手大赛一等奖和云南省歌曲大赛金钟奖 。
如同现实中的“老友记” , 勐巴娜西乐团的五个人一起做音乐 , 一起生活 , “我们几个的欣赏水平、共鸣点都在一条线上 , 所以会彼此包容 , 每个人都可以提意见 , 提出来就再改 , 再唱 , 再实践 。”对此 , 主要负责写和声、编曲、录音这些工作的音乐总监杨昭体会最深 。他是学音乐出身 , 在大学里曾经搞过乐队 , 毕业后也是一边教书一边做乐队 。工作室刚组成时 , 杨昭天天泡在那里编曲、做音乐 。那时候虽然设备非常简陋 , “话筒就是几百块钱入门级的” , 但一点也不妨碍他们投入与尽兴 。
起初他们录了不少民族歌曲 , 可是一直没什么传播量 , 杨昭不止一次地反思:“以前我们会穿上民族服饰 , 特别一本正经地唱边疆歌曲 。因为大家觉得唱边疆歌曲更能代表德宏 , 也能体现少数民族特色 。可我慢慢觉得 , 外面的朋友对这个民族不了解的话 , 共鸣也不会多 。也许应该唱那些更能被大众接受的、更能产生共鸣的经典歌曲 , 等大家知道了唱歌的人 , 也就知道了德宏 , 进而会再去欣赏德宏 。”
如今 , 自从他们翻唱《三月里的小雨》《光阴的故事》《传奇》等歌曲火了之后 , 家乡德宏的孔雀湖、大金塔等景色也被更多人关注到 , 这让他们高兴的同时也感到自豪 。最近 , 有不少公司主动登门要为勐巴娜西乐团提供运营和包装 , 五个好友不约而同地婉拒了 , 在他们看来 , 当初组建乐团时 , 给自己的定位 , 就是一个歌者 , 而不是网红 。“我们都是专业歌手 , 我们的初心是传播经典老歌 , 传播音乐的真善美 。”至于未来之路 , 杨昭坦言:“我们还是想坚持从唱法上新编 , 比如用美声的感觉 , 再加上一点流行的感觉 , 我觉得这是最能接地气的 , 按照这个路子走 , 可能走得更远 , 更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