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序与跋丨时代之变与传媒创新

【钱塘江·序与跋丨时代之变与传媒创新】本文转自:浙江日报
浙江新闻客户端 杨立平
钱塘江·序与跋丨时代之变与传媒创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视觉中国图
认识葛继宏 , 是在我到浙江传媒学院工作之后 。在日常接触中 , 我发现这位中等身材、留着寸头的传媒人 , 辨识度挺高:快人快语 , 思维敏捷 , 热情奔放 , 乐于助人 , 执行力强 。在他身上 , 兼具了高校知识分子的人文内涵 , 又带着媒体人的精明活跃 。他并非科班出身 , 没有学院派的光环 。因此 , 我一直想通过他这个个案 , 探索媒体人成长的路径 , 捕捉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这也许是我多年组工干部的职业习惯使然 。
今天看到《创新力——中国媒体人的文化实践》这本书的初稿 , 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这本书是葛继宏多年传媒经历的集成代表作 , 是一位中国媒体人的成长笔记 , 也是一位大学教授从实践与理性结合的视角对过往的一次“回头看” 。未来的媒体人如能细细品读其中的细节 , 一定会在轻松愉快中有新的感悟;作为传媒教育工作者 , 把这些案例一一读来也同样会有海阔天空之感 。在仔细阅读全书后 , 我的脑海中有几个关键词一直萦绕着挥之不去 , 这就是时代、实践、创新 。
葛继宏无疑是幸运的 。他萌发传媒种子的年代正好是改革开放拉开大幕、好戏连台的大时代 。这个伟大的时代为他打开了认知世界的一扇窗 , 浙江人敢闯敢创的天赋秉性给他注入了冲劲和梦想 , 教师之家的熏陶使他身上散发书香的味道 , 而当年淳安的相对偏远闭塞和单调 , 激励他一定要走出浙西大山去外面世界闯荡一番 。这条“出山”之路 , 不正是他拥抱社会的轨迹吗?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 , 他抓住了机遇、融入了时代 , 才成为一位真正的幸运之人 。反之 , 如果不去拥抱 , 那这个时代就是人家的好时代 。
社会实践变迁牵动着传媒的每一根神经 。传媒事业是同社会关联最近的行业之一 , 它的主责就是记录、传播社会上发生的各类新闻事件 , 以传媒为手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因此 , 传媒人不能躲在书斋里凭空拍脑袋去虚构事实 , 而应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捕捉、去感悟、去升华乃至去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 。对一个小镇青年来说 , 从偏远小城来到省城都会 , 举目无亲 , 等待他的不是鲜花、红毯、掌声 , 而是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出的一道又一道闯关题 。在那个物质生活极不丰裕的年代 , 等待他的也可能是饿肚子 。但是凭着对传媒文化事业的炽热、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志气和对自己从未动摇过的自信 , 这个小镇青年在都市里摸爬滚打 , 不怕苦不怕累 , 靠勤劳和好人缘偷师学艺 , 用行动派、实践者的脚踏实地感动了同事 , 也打动了领导 , 使自己成功上岸 , 开始了全新的媒体人生涯 。从“出山”到“入市” , 其实今天的媒体人强调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四力”之功 , 在葛继宏先生身上是有着鲜明烙印的 。
传媒出新出彩的源头在哪里?源自生活、源自实践 , 可以说有多少生活积累就有多少创意迸发 。葛继宏是从基层走出来的媒体人 , 又在省城脱颖而出 , 这种生活经历使他有了两种眼光:一种在乡野、基层;一种在都市、传媒 。这两者的碰撞和在大学积累的知识能力相互搅拌、混合 , 使他曾经储藏在心灵深处的关注“小人物”的碎片化素材就有了见微知著的灵感 , 在他的媒体实践中就有了许多“以爱之名”的精彩创意策划 , 也使他感性的认知背后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和提炼 。这些策划在现在看来已经不再惊艳 , 但就当时而言 , 给那个时代的传媒实践吹来了一股清风 , 也成就了具有他自己独特标识的传媒实践 , 收获了各方好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这些策划诞生在杭州 , 有了一种媒介地理学的实践萌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