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发布《智能无人系统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

本文转自:中国日报网
2022年4月29日 , 清华大学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和智能无人系统产学研联盟在京举办了《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2版)》(发布会暨产学研协同发展论坛 。作为智能无人系统产学研联盟的成员(产业代表之一) , 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CEO李远博士受邀出席报告发布会和产学研协同发展圆桌论坛 , 共同探讨智能化科技浪潮下无人系统产业的发展机遇 。
清华大学发布《智能无人系统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2版)》发布会暨产学研协同发展论坛现场)
据悉 , 《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2版)》联合了20余家国内智能无人系统领域有代表性的科研院所、优势企事业单位来共同参与撰写 , 目的是探讨智能无人系统发展现状、总结我国产业发展的情况、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与产业趋势 , 促进联盟内部的产学研合作 , 并进一步推动我国智能无人系统产业的发展 。而激光雷达作为核心部件 , 将在智能无人驾驶系统的感知层发挥关键作用 。报告对激光雷达的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发展趋势 , 结合我国发展情况及机遇 , 提出详细分析和建议 。
报告认为 , 以北醒为代表的国内激光雷达企业从助力产业标准完善、延伸产业规模、引领技术升级等方面 , 促进产业蓬勃发展 。
清华大学发布《智能无人系统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北醒CEO李远博士以视频方式远程参加圆桌论坛并分享观点)
产业标准成熟 , 加速商业化进程
【清华大学发布《智能无人系统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以自动驾驶为代表的下游领域带动了激光雷达产业的增长 , 但激光雷达仍处于大规模商业化的前夕 。报告认为 , 激光雷达下游产业标准成熟 , 加速了激光雷达的商业化进程 。世界各地有关自动驾驶的道路法规陆续修订 , 为L3级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落地带来了机会 。
此前 , 北醒曾参与了中汽协团体标准《车载激光雷达检测方法》、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团体标准《智能交通路侧激光雷达接口技术要求》等标准的制定 , 凭借技术积累和场景经验 , 助力产业标准完善 。
多潜力领域 , 产业规模持续下探
报告指出 , 我国激光雷达产业规模不断向下游延伸 , 在无人配送、干线物流、自动驾驶、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空间 。与视频 , 毫米波雷达同为传感检测手段的激光雷达 , 具备不受环境光影响 , 精度高等探测优势 , 单领域内也具备多场景的应用潜力 。北醒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自主研发激光雷达的企业之一 , 通过完善的产品矩阵 , 布局无人驾驶、大交通与工业传感 , 助力激光雷达不断下探挖掘产业可能性 。
北醒CEO李远博士在圆桌论坛现场也谈到:“我们的激光雷达除了在诸如一汽奔腾E01电动车等汽车领域装载 , 也服务于冬奥会专线地铁 , 三峡大坝等大交通领域 。目前公司产品已经累计出货近100万台 , 在安全和可靠性上经过了考验 。目前 , 我们最新研发的超高性能激光雷达服务高级别的自动驾驶 , 支持国家交通强国战略 , 探索智能无人系统产业的未来可能性 。”
技术革新 , 引领性能升级
现阶段 , 激光雷达多种技术路线并存 , 呈百花齐放的现状 。有关激光雷达技术发展的趋势 , 报告认为 , 技术革新将带动激光雷达成本降低 , 性能提升 。长距、高分辨率与稳定可靠是激光雷达技术的升级方向 。而在圆桌论坛现场 , 当谈及北醒激光雷达如何赋能智能无人系统相关技术的话题时 , 李远博士表示:“我们是做激光雷达的 , 本身就是无人系统的眼睛 , 而我们的目标 , 就是超越视觉的感知极限 , 这里的超越包括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适用范围的超越 , 即激光雷达的工作环境可以在黑暗 , 强光 , 同色物体下超越人眼感知极限;第二维度是信息层面的超越 , 即激光雷达在获取形状、反射率信息层面上超越人眼感知极限;第三个维度是距离层面的超越 , 即激光雷达探测距离超越人眼感知极限 。目前我们面向市场的激光雷达最远距离在200m以上 , 可以看到远距离内更小的目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