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烂片更可怕的,是烂片重映( 三 )


毕竟“重映”这个词在人们心中 , 默认指向的一直是高分佳片——《肖申克的救赎》的原著小说家史蒂芬·金 , 曾经在另一部作品中如此写道:
“电影《火爆浪子》刚刚上映 , 我觉得那部片子很幼稚 , 坐在那里看着那群少年唱歌跳舞 , 心思不知不觉溜出了电影院 。如果要看写实的少年电影 , 我宁愿去看重映版的《黑板丛林》 。”
一提起电影重映 , 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阿凡达》《当幸福来敲门》之流 。
比起惨不忍睹的新片 , 人们宁愿再看一遍重映的老片——
这也说明在大部分人心中 , 不是什么牛鬼蛇神都可以拿来重映的 , 只有质量过硬的高分经典 , 才值得被人们一看再看 , 这不仅是在满足观众的鉴赏需求 , 也是对电影行业本身的尊重 。
因此 , 以往能够进行大规模重映的电影 , 要么是《庐山恋》《永不消逝的电波》这样通过技术修复、“重见曙光”的经典老片 , 要么是《哈利·波特》《当幸福来敲门》这样脍炙人口、经得住票房和口碑考验的佳作 。
在著名导演卡梅隆与斯皮尔伯格的一次对谈中 , 后者便提到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一次观影经历 , 是小时候去电影院看重映版的《登陆月球》 , “那一刻 , 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悬念’” 。
对大部分电影迷来说 , 电影重映 , 正是具有这样独特的情怀价值 。
美国作家史蒂芬·平克在《当下的启蒙》中 , 也提及过“电影重映”在早年间的特殊性:
“当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 , 电影迷常常要苦等好多年 , 才能盼到一部经典电影的重映 , 而且最终能否成功上映也说不准;不像现在 , 大家想看的时候 , 只要点播就可以了 。”
也正因如此 , 面对“烂片重映”的消息 , 才会有大量观众心生抱怨:
“(影院)没新的片子上映 , 重映以前的电影可以理解 , 但为什么非得是这部?”
不少老电影经过技术修复得以重映 , 给电影迷留下了独特的观影回忆 。
为什么不能放过重映?
也有人真诚发问:
既然注定逃脱不了被骂的命运 , 为什么影院还要重映烂片?
说到底 , 重映一部电影 , 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容易:电影出品人杨奇枫在一次采访中指出 , 重映电影需要经过“拿到版权、重新审核、电影重制、宣发造势”等一系列繁琐的步骤——
而这个过程的成本并不可控 , 不能保证重映后回本 。有些电影甚至还会补充新的情节、加入新的技术 , 比如《一代宗师》重映时 , 便将电影转制成3D版本 , 导演王家卫还公开表示:“3D转制的费用 , 相当于再拍一部新片 。”
即使经典电影的重映成本较低 , 结果也未必能如大家预想中的叫座:
比如在2021年初重映的史诗巨制《指环王》 , 就遭遇了两极化的口碑 , 相当一部分观众嫌弃“太长不看”“不知道在讲什么”;
而另一部在2021年末重映的国产青春片《花季·雨季》 , 即使有第18届金鸡奖的光环加持 , 猫眼数据显示其重映10天的票房也还不到80元 , “连交电费都不够” 。
比烂片更可怕的,是烂片重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即使是《指环王》 , 也无法满足所有观众的胃口 。
这种情况下 , 在电影院上映不到2年的“烂片” , 电影版权一般还在片方的授权期内 , 也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需要进行技术修复 , 拿来重映并不需要太大成本;
假如这部“烂片”在前一年上映时 , 收获了还不错的票房 , 那么出于市场的角度考虑 , 也就不难理解影院为什么会选择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