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死机》:“科幻春晚”还能办几届( 三 )
最后才是那些基于幻想的哲思和深意 。如果没有更加直给式的机器人大战 , 《齐马蓝》《证人》等作品也不会被凸显和被发掘出来 。决定《爱死机》高度和决定它传播速度、广度的路径基本是相反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事实上“严肃科幻”向来是种小众类型 , 《爱死机》也并非首部做“幻想精选集”的动画作品 , 大友克洋在80和90年代分别主导制作过《机器人嘉年华》和《回忆三部曲》 , 《黑客帝国》也出过由不同故事合成的动画集 , 福岛敦子、汤浅政明等导演联合拍过两季《天才嘉年华》……这些作品的影响力都只停留在小圈子里 。
就像晚会小品总拥有比剧场话剧更多的观众一样 , 某种程度上 , 《爱死机》的意义也体现在借助新的传播和包装方式 , 让原本小众的文化载体突破了固有次元 , 降低了“严肃科幻”的观看门槛 。尤其是系列化、品牌化以后 , 既“好看”又有“格调”的它 , 在一些大众场合已经能作为社交货币存在 。
“神作”名额有限
在《爱死机》第一季带来的那股惊异与赞美的浪潮里 , 很多观众有类似的观感:看了几集之后 , 逐渐意识到自己面对的可能是一部“神作” 。
首季享有很高口碑:豆瓣9.2 , 烂番茄爆米花指数93% , MTC用户均分8.7……18支短片作为整体 , 的确代表着主创10年酝酿期的沉淀、精挑细选的原著文本 , 和18个动画工作室在完全创作自由的情况下所拿出的最佳技术手段和叙事手段 。不过这种整体惊艳感 , 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它的形式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相互独立的单元剧本身就容易造成评价偏高 。不同题材、不同视效的短片无规律排布 , 会始终让人有新鲜感 , 看完全季 , 观众印象多半会聚焦在自己最喜欢的那一两集上 , 完全不感兴趣、记不住的短片则几乎不影响最终判断 。
如果只看对单集的评价 , “仅仅是在技术上秀肌肉”、“好像是让小工作室多一个向甲方展示的机会”之类的声音也有不少 , 第一季也有6支短片的IMDB评分低于7分 , 但这没有妨碍整季被送上“神坛” 。
到推出续集的时候 , 观众的心理预期则会发生变化 , 潜意识中会拿已成型的“神作”标准来要求新一季中逐一看下来的每集 。这种标准的迁移也是造成第二季崩盘、第三季回温的重要原因 , 如果未来再推第四季 , 人们依然会拿它和第一季对比 。
“爱死机”从一部梦想成真之作发展成不断更新的IP后 , 就很难有某季再成“神作”了 。这个IP本身并不具备很强的自洽性和延续性 , 关于“爱 , 死亡和机器人”的具体指代曾有过热情讨论 , 比如“看理想”认为可从哲学层面理解 , “爱”特指男女之爱以及生命的诞生 , 是种初始状态 , 而“死亡”代表生命的消失 , 是种终结状态 , “机器人”代表着广义上信息技术时代的生命形态 , “爱死机”可以总结成在异化的时空中如何重新追索生命与死亡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此类解读对一个并不牢固的IP来说已经显得太理想化 。在第二季中 , 观众们频繁质疑的是“这季怎么没有‘爱’和情欲的元素” , 第三季则是“怎么有这么多的‘死亡’和毁灭” 。
制片立场上 , 让“爱死机”产生品牌效应 , 显然要比让它作为昙花一现的艺术家作品对Netflix更为有利 。品牌一旦确立 , 就能保证新一季的天然热度和观众基本盘 , 时过境迁 , 2022年第一季度Netflix出现了罕见的20万用户流失 , 股价一天之内跌幅达35% , 将来更不可能为了“有趣”和“伟大”支持《爱死机》的持续更新 。
- 《县委大院》剧组声明从未进行有偿群演招募,呼吁不要围观拍摄
- 《开端》大结局的三个细节,看懂这三个细节,明白这部剧有多牛!
- 刘晓庆领衔主演 话剧《武则天》福州上演
- 《爱乐之都》节目今晚重启 廖昌永称赞选手“声音里有力量”
- 网友喊话张栋梁参加下季《披荆斩棘》 经纪人回应:欢迎邀约
- 《传家》同睡一夜后,钟灵对席维安的称呼都变了,家庭地位呼之欲出
- 《寻枪》中姜文为什么要杀掉李小刚?
- 《假日暖洋洋2》:陈赫这部电视剧有多好看?
- 《开端》为什么男主和女主都会被选中?
- 从《伊丽莎白》到《沉默的真相》,原卡演员、新人演员谁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