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戛纳,华语短片为何越来越强?( 二 )


冲击戛纳,华语短片为何越来越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短片是跳板 , 许多知名导演都是由戛纳短片单元“出道”
事实上 , 许多知名导演都是由戛纳短片单元“出道”的 , 比如《钢琴课》的新西兰导演简·坎皮恩 。1982年 , 她执导了个人首部短片《果皮》 , 获得第3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金棕榈奖 , 由此结缘国际影坛 。1989年 , 简·坎皮恩执导了个人首部电影《甜妹妹》 , 入围第4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而在1993年 , 她携《钢琴课》拿下了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今年三月 , 她又凭借大热影片《犬之力》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小金人 。
除此之外 , 泽维尔·吉亚诺利、努里·比格·锡兰、琳恩·拉姆塞以及卡塔林·米苏雷斯库等名导也都是在戛纳竞赛单元中以短片开始他们的电影生涯并获得关注 。
而国内的90后导演魏书钧先也凭借戛纳上获奖的短片《延边少年》给自己赢得了更多的机会 , 从而转战长片 。2020年 , 他拍摄的电影《野马分鬃》入围了第73届戛纳电影节“新长片导演作品”单元 , 是当年内地唯一入围戛纳的电影;而最新影片《永安镇故事集》则参加了第74届戛纳电影节的导演双周单元 。
冲击戛纳,华语短片为何越来越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对于很多年轻导演来说 , 短片是一个跳板 , 能助力自己脱颖而出 , 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然后再用长片来实现自己的电影之梦 。比如 , 《海边升起一座悬崖》的95后导演陈剑莹正在筹备自己的第一部长片作品 , 如今的她握住了“金棕榈” , 会为自己的长片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
相比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 , 戛纳电影节是否从中国新锐导演的短片中看到了更为贴近当下中国的视角与思索 , 所以能够屡屡将奖项颁给华语短片?对此 , 魏书钧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自己无法揣测戛纳的评奖意图 , 也无权去评价中国电影状态 , “我只是觉得 , 戛纳电影节提供了一个多样性的平台 , 让原本不被大众关注或看到的电影拥有曝光的舞台 , 大家可以讨论、批评 , 可以找到它的观众群体 , 这是意义所在 。”
而业内人士表示 , 未来更希望能够看到中国长片与短片能够并肩闪耀戛纳电影节 , 短片充满蓬勃的实验性质 , 而一名导演要建立自己丰厚的美学体系 , 长片的创作必不可少 , 事实上 , 长片才是与观众对话的最好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