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王之磨炼》编剧路武楠:要传扬“中国人自己的英雄”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广州6月3日电 题:《格萨尔王之磨炼》编剧路武楠:要传扬“中国人自己的英雄”
中新社采访人员 蔡敏婕
“制作《格萨尔王之磨炼》的初心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中国人自己的英雄’ 。”《格萨尔王之磨炼》编剧兼制片人路武楠2日晚接受中新社采访人员连线采访时称 , 中华文明文化底蕴深厚 , 各民族创造了灿烂多姿的历史文化 , 要不断挖掘优秀的故事题材 , 并且创新传播形式 , 这样才能保持文化的生命力 。
《格萨尔王之磨炼》编剧路武楠:要传扬“中国人自己的英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格萨尔王之磨炼》在广州举行超前观影会 。陈楚红 摄
《格萨尔》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 , 讲述了格萨尔降临人间降妖伏魔、各民族和谐相处、建设美好家园的英雄故事 , 2009年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它由说唱艺人世代承袭 , 至今已有千年 , 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篇幅最长、内容最浩瀚的“活”史诗 。
【《格萨尔王之磨炼》编剧路武楠:要传扬“中国人自己的英雄”】巍峨高耸的雪山、成群飞翔的雄鹰、随风而动的经幡……由《格萨尔》史诗改编成的动画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2日在广州举行超前观影会 , 开头便展示了西藏这片圣洁辽阔的土地 。为了呈现出史诗中深厚的文化底蕴 , 主创们在西藏等地采风并汲取灵感 。电影里从器物的纹饰、服装的纹理再到头饰 , 都来源于西藏民众的日常生活 。
“我们有很长的文明史 , 一般长的文明史都会有史诗记载 , 但是此前我们国家被海外承认的史诗是没有的 。”路武楠称 , 直到上世纪80年代 , 中国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 , 发现西藏有一部非常长的史诗叫做《格萨尔》 , 史诗保护工作者们以大量成果 , 改变了国际上“东方无史诗”的偏见 。
《格萨尔王之磨炼》编剧路武楠:要传扬“中国人自己的英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格萨尔王之磨炼》在广州举行超前观影会 。陈楚红 摄
路武楠说 , 在制作《格萨尔王之磨炼》的过程中 , 逐渐了解到《格萨尔》的历史和意义 。它的叙事体系非常完整 , 包括人界、天界和地狱 , 而且不是说靠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够出来的 , 它是一个非常大的结构 , 可以被誉为西藏的百科 , 我觉得拍这部电影很有意义 。
“格萨尔王坚韧不拔 , 惩恶扬善的优秀品质值得所有孩子们去了解 。我们把《格萨尔王之磨炼》做成动画片 , 因为得首先保证我们的孩子能够对自己的文化有所了解和理解 , 将来可能还会做成长剧的形式 , 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格萨尔 。”路武楠称 。
近年新制作和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雄狮少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等 , 在路武楠看来 , 这些作品采用的都是新的动画传播模式 , “我认为要不断挖掘自己优秀的故事题材 , 并且要持续制作 , 创新传播模式 , 这样子才能保持故事的生命力 。”路武楠说 。
优秀的作品 , 是走向海外的前提条件 。《格萨尔》有着被称为“东方的荷马史诗”的地位 , 给予了路武楠信心 , “我觉得这样优秀的文化有必要让大家都看到” 。
《格萨尔王之磨炼》编剧路武楠:要传扬“中国人自己的英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格萨尔王之磨炼》编剧兼制片人路武楠 。陈楚红 摄
不同于真人电影 , “动画”是“画文化”和“画语言” , 是可以突破语言障碍去征服全球市场 。“我们文化往外走的过程中 , 大的难题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外国人很难领悟;小的难题是在翻译的时候 , 很难将中文特色翻译出去 。”路武楠称 , 因此在剧本设计初期的时候 , 拍摄团队数易其稿 , 把英文稿和中文稿进行对比后 , 选出一个不会造成翻译误差的版本进行制作 , “这个播出的版本无论翻译为何种语言 , 它都不会产生歧义 , 并且都能看得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