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巍的《那一年》,我们都在怀念他

许巍的《那一年》,我们都在怀念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有人如此总结许巍的歌曲:
《那一年》离开《故乡》的《家》 , 为了《完美生活》而《执着》地寻找未来的《方向》 。当你《像风一样自由》地《旅行》在路上 , 看到了《蓝莲花》 , 才懂得《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时光》匆匆 , 你是否还记得那晚在《星空》下遇到的《爱情》?《此时此刻》 , 咱们都在怀念《我思念的城市》 , 突然发现早已不是当初的《少年》 。《漫步》人生路 , 是否会想起《曾经的你》 , 以及经历过《难忘的一天》?蓦然回首 , 《我们》老了 , 才明白这些《故事》 , 就是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
如果不是真正爱许巍 , 爱听他的歌 , 便不能如此感触地将其作品串联在一起 , 并与自己的人生充分融合 。
还有歌迷评价:听许巍的歌 , 会让人产生离家出走的冲动 。如果边开车边听他的歌 , 会忍不住踩油门 , 放飞自我 。
舞台上如风一般的“摇滚浪子”许巍 , 却曾经一度患上深度抑郁症 , 多次萌生自杀的念头 。
所幸他有一位爱他、懂他的妻子 , 夫妻携手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01
1968年 , 许巍出生在美丽的陕西西安 , 父亲就职于中科院陕西分院 , 母亲则是西安市西光中学的数学老师 。
按理说 , 许巍的父母都是高知识分子 , 他应该品学兼优才对 。
可事实上 , 双亲忙于本职工作 , 反倒对自己的孩子疏于管教 。
孩提时期 , 许巍就展现出叛逆的性格 , 贪玩好动且调皮任性 。
许巍的《那一年》,我们都在怀念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父母希望他热爱学习 , 将来能成为一名科学家 。
再不济 , 也能像母亲那样教书育人 。
可许巍 , 偏偏独爱音乐 , 尤其对吉他情有独钟 。
文化高过墨水瓶的父亲 , 不想眼睁睁看着儿子“不务正业” , 于是他决定对屡教不改的许巍实施“棍棒教育” 。
就连课堂上口若悬河的教师母亲 , 也没能扭转儿子对音乐的偏爱 。
教育孩子其实就像放风筝 , 线越收得紧 , 风筝就越容易断线挣脱 。
上了初中之后 , 父母不再对许巍完全禁锢 , 甚至还花重金为他买了一把吉他 。
许巍的《那一年》,我们都在怀念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许巍不知道的是 , 双亲之所以如此“贿赂”他 , 主要还是希望他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
抱着心爱的吉他 , 许巍彻底放飞自我 , 沉浸在自弹自唱中无法自拔 。
与此同时 , 为了不让父母失望 , 他努力学习 , 成绩突飞猛进 。
1983年 , 16岁的他考入市重点高中 , 成功为自己扳回一城 。
高中时光 , 转瞬即逝 。
高考前夕 , 许巍参加了西安首届吉他弹唱大赛 , 并在2000余人的激烈竞争中摘得桂冠 。
许巍的《那一年》,我们都在怀念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此次夺魁 , 他更加坚定了追逐音乐梦的决心 。
当他把想法告诉父母后 , 父亲顿时怒发冲冠 , 将那把吉他狠狠地摔在地上 。
一旁的母亲 , 则无奈地默默饮泪 。
父亲这一摔 , 非但没有令许巍回心转意 , 反倒将父子感情“摔”出了裂痕 。
02
伤痛欲绝的许巍 , 带着为数不多的盘缠 , 偷偷离开了他认为的“伤心地” 。
此次离家出走 , 他把目的地选在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