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院人不就是这样吗!”复工了,他们进入“加速跑”模式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文 | 《中国科学报》采访人员 张楠
停摆了近两个月的天马望远镜5月26日恢复了观测 , 参加了欧洲VLBI网(EVN)联测任务 , 获得VLBI相关处理结果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新型传感系统攻关“突击队” , 为追赶因疫情等因素耽误的进度 , 采取交替试验方式 , 晚上和白天分拨开展外场试验 , 顺利完成了单体设备测试验证、互换测试验证和系统联调验证攻关任务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多个科研团队按下复工复产“重启快进键” , 及时解决某新型陶瓷基复合材料关键工艺问题 , 并完成相关构件研制;顺利交付首批4台(12只子模块)强子量能器用塑料闪烁体阵列样机、10万余只GE公司PET用BGO晶体元件……
随着生产生活恢复正常秩序 ,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在沪16家研究所全面复工复研 , 全力以赴推进各类重点科研攻关任务进入“加速跑”模式 。
“科学院人不就是这样吗!”复工了,他们进入“加速跑”模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科研人员在进行电路板调试 。上海技物所供图
【“科学院人不就是这样吗!”复工了,他们进入“加速跑”模式】数小时后 , 复工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技物所)的光机结构工程师卢晓明归心似箭 。
5月31日24时刚过 , 他即驱车从上海嘉定赶回浦东的家中 , 50多公里的路程从未如此畅快而迫切 。
封控到来时 , 卢晓明与上海技物所低轨高灵敏红外探测载荷团队的同事“逆行”回所;回到家中 , 他抱着2岁的女儿两个小时也没舍得撒手 。
怀里的小人像个大人一样问他:爸爸工作忙不忙?虽然颇感亏欠 , 但他回答孩子:忙是忙 , 科研任务耽误不起 。
几个小时后 , 他又准时“复工” , 返回岗位 。
对这个团队来说 , 全面复工似乎与封控期的状态没有太多不同 。
接到封控通知时 , 几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已经到了冲刺阶段 。
为保证科研进度 , 该团队超过80%的人员选择在工作岗位接受封控管理 , 分别有十多人留守在虹口和嘉定园区 。
两个月来共享酸甜苦辣 , 使他们成为“一起吃过苦”的亲密战友 。
“复工”的消息让团队负责人、上海技物所党委委员饶鹏心里打起了鼓 。
集体宿舍一般的工作生活 , 反倒提高了同事间的沟通效率 , 大家工作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
重回“人间烟火” , 大家的科研效率会不会受影响?
事实回答他 , 并不会 。
比如 , 电子学工程师黄茂潼依然会工作到凌晨一两点 , 选择在办公室的行军床甚至设备旁的睡袋中打个盹儿 , 工作和作息并没有多大区别 。
一套设备需要送至无锡焊接 , 但物流还未完全畅通 , 于是饶鹏在下午5点下班后 , 亲自驾车到无锡高速路段上一个约定好的服务区交接 , 返回家中时已经夜里11点多 。
3天后设备返还时 , 另一位同事如法炮制 。
自6月1日上海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以来 , 该团队已完成了2台载荷正样的交付 , 正积极参与整星试验工作;同时该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为负责研制的多台红外探测载荷正样集成测试做最后冲刺 。
自上海市第一批科研机构复工复产白名单发布以来 , 上海技物所先后组织5批次符合条件的职工返岗 。
截至5月底 , 在双园区有近700名职工在岗保障型号项目、有380余名研究生潜心致学 。
挡不住的创新脚步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有机所)研究员杨军课题组在停工一周左右后 , 被批准复工复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