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建筑“绿”起来

借鉴中国传统营建智慧的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实现工业遗存功能再生的首钢老工业区西十冬奥广场改造项目、立体绿化设计的万科峰境花园……这些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项目,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绿色建筑 。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测算,2018年建筑全过程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超过45%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促进建筑领域碳减排,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
去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2021年要深入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 。我国绿色建筑推广现状如何?还有哪些可提升空间?采访人员进行了调查采访 。
会发电的阳光房、搭积木的装配房、高保温的被动房,让建筑变“绿”的方法丰富多样
使用轻型光伏墙体替代传统水泥墙体,1155块薄膜光伏组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预计年发电量可达7.5万千瓦时,满足建筑30%至40%的用电需求——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未来科学城,有这样一座身披蓝色光伏“外套”的房子 。
项目建设方中建一局相关负责人带着采访人员走进室内:“瞧,外层是光伏幕墙,内层是保温透明玻璃,中间形成的封闭空腔可以进行取热利用 。夏季光伏背板温度逐渐升高,导致发电效率降低,这时自动打开百叶,室内温度降低;冬季将百叶关闭,空腔形成‘暖墙’,可降低室内热负荷 。”
不仅建筑设计节能低碳,建造过程也很绿色 。410个钢结构构件、197个屋面单元板块、170樘光伏幕墙单元,在工厂预制加工后,将它们像搭积木一样进行装配,累计只用七昼夜 。装配式建造不仅速度快,还能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大气污染和建筑垃圾排放,并且减少扬尘和噪声等环境污染 。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相比传统现浇方式,装配式混凝土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可减少建筑垃圾排放70%、节约木材60%、节约水泥砂浆55%、减少水资源消耗2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开工装配式建筑达6.3亿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50%,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0.5% 。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是绿色建筑的另一种形式 。
来到北京实创医谷产业园东区项目,建设者们正在为年底的竣工节点冲刺,其中的15号科研楼是北京最大的在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单体 。中建一局实创医谷产业园东区项目负责人张代卿介绍,项目最大的特点是“穿得厚一些、捂得严一些”,通过采用多种先进技术,较传统建筑节能80%以上 。“比如外墙保温材料,普通建筑厚度可能8至10厘米,我们能达到20多厘米;再比如外窗采用中空‘三玻两腔’玻璃,里头还要填充惰性气体,能够有效阻隔室内和外界环境的热交换 。”
“捂”得这么严实,人在室内舒适度如何?张代卿告诉采访人员,通过利用高效新风技术,能够在改善空气的同时保持室内恒温,维持在人体最适宜的18至24摄氏度之间,真正实现冬暖夏凉 。
“我国绿色建筑工作起步于本世纪初,比发达国家晚30年左右,但发展比较迅速,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目标清晰、政策配套、标准完善、管理到位的推进体系,实现与国际接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截至2019年底,全国累计建设绿色建筑面积超过50亿平方米,2019年当年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到65% 。全国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累计达到2万个,建筑面积超过22亿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