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丨陈飞:如何理性科学看待亚洲象北迁的中国样本?( 二 )


有人认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再适合亚洲象生存,或认为保护区由于橡胶、中药等原因使得亚洲象出走 。事实并非如此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法定范围全部为国有林,当地管理部门一直严格按照保护区条例进行管理,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并未发生保护区内森林资源被严重破坏的情况 。反而亚洲象的部分原生栖息地因为森林郁闭度增加,导致部分林下可采食植物减少 。相关保护管理部门积极采纳各方意见,采取一系列栖息地恢复改造措施(如食物源地建设等),已初见成效 。但这是一个长远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持续齐心协力 。
此外,无论保护区还是亚洲象的栖息地,都是人类为野生动物设定的区域 。对大象而言,它只要认为哪个地方有食物或者适合生存,都会作为栖息地 。无论森林质量如何,亚洲象喜好游走于农田和森林之间 。
根据最适觅食理论,即从投入/收益的经济学观点研究动物觅食行为,动物在投入最小和收益最大的情况下进行觅食或改变觅食行为 。亚洲象作为一种广义食谱动物,其食物种类多达240种,更包含很多农作物 。从古至今,亚洲象采食农作物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在食物匮乏季节 。近年来,人类保护亚洲象的意识逐渐加强,亚洲象开始不再畏惧人类,越来越频繁地走出保护区采食农作物,加之亚洲象数量增加,使矛盾更加突出,毕竟有更易获取的高能量食物,谁还愿意花费大量时间觅食呢?
因此,森林变化不是亚洲象与人类生产生活空间重叠的主要因素,应结合物种迁移特性、种群扩张、亚洲象食性等原因综合分析,探索的过程艰巨而漫长 。
资料图:监测到的象群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全球亚洲象数量百年减九成,中国为何反增?
亚洲象的这次“远行”,从侧面反映了过去数十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积极成效 。
其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亚洲象种群数量增长 。据统计,在云南境内活动的亚洲象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50头左右增加到现在的300头左右 。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非法猎杀、栖息地减少等原因,亚洲象数量在过去一百年里反而下降了90% 。
再者,中国亚洲象活动范围从上世纪90年代的2个州市3个县市区扩至2020年底的3个州市12个县市区,这也表明适宜亚洲象生存的区域在增多 。
研究发现,野生动物进行的长距离迁移取决于景观和环境条件的连通性 。亚洲象也不例外 。本次15头亚洲象可以一路北上至昆明畅通无阻地寻找新栖息地,也归因于沿途一些恢复起来的森林以及农田补给 。
这些可喜的变化,源于中国在法律法规保障、亚洲象生境保护、种群保护、缓解人象冲突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 。包括实施退耕还林恢复更多适宜生境,建成亚洲象种源繁育基地开展收容救护,种植喜食植物建立大象“食堂”,建立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公众保护和防范意识,健全肇事理赔机制,积极开展中老两国跨境联合保护等 。
资料图:云南森林消防监测到的象群画面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独家丨陈飞:如何理性科学看待亚洲象北迁的中国样本?】此次15头亚洲象一路北上能人象平安,也得益于当地政府部门一路“保驾护航” 。包括持续用无人机实时跟踪象群,沿途有应急人员为象群设置包括香蕉、玉米、菠萝等食物的投食区以避免象群进入人口密集区,设置防线和路线引导象群远离人群,及时对民众预警和疏散等 。
此次对北迁象群的保护管理,中国做到了保持监测、及时研判、提前防范,在必要时刻采取阻拦、引诱等柔性方式,成功避免人象近距离遭遇和冲突,保障了人和象的安全 。这场较为少见的野象远距离迁移,也是一场较为少见的人象和谐相处活动,更是一次人与野生动物的友好对话,是中国探索解决“人兽冲突”的新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