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三千米海底探测宇宙高能中微子,海铃计划要如何实现?

一块巨大的立方体在3000米深的南海海底闪着微光 , 洋流的作用推着它轻轻晃动 , 立方体间种的约千根线缆 , 也随之像水藻一样轻微舞动 。
黑暗 , 安静 , 专注 , 这是2030年 。海水是它的镜片 , 它的目光穿过3000米深的海洋 , 设法捕捉来自宇宙的、大气的 , 运动或无声消亡的高能中微子 。
这不是科幻故事中的情节 , 这是上海交通大学正在牵头的“海铃计划”——这一重大项目试图通过研究中微子 , 来探索高能物理世界 , 希望能在2030年左右建成首个中国主导的深海中微子望远镜 。
建成后 , 人类将有机会通过它来捕捉高能天体中微子 , 探索极端宇宙 。
日前 , 项目已成功迈出了第一步——成功在预定海域布放数套自研的实验仪器 , 不仅原位采集到3500米海深的超过1TB的珍贵数据 , 还针对全水深海水相关性质进行扫描、检测 。经初步分析 , 验证了预选海域作为中微子望远镜候选台址的可行性 。
“阵列在洋流的作用下有微微跳舞的感觉 , 中微子信号一来 , 如果我们用浪漫的心态去观测图像的话 , 它就像信号拨过铃铛的阵列 , 给我们带来遥远宇宙深处的讯息 , 因此命名为‘海铃计划’ 。”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学者徐东莲说 。
在南海三千米海底探测宇宙高能中微子,海铃计划要如何实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海铃计划”探路者项目团队近日完成各项预定海试任务并安全抵沪 。本文图片均为 上海交通大学 供图
“海铃计划”:监测水体超过100万个北京水立方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从科研团队了解到 , “海铃”是一个由约千根线缆形成的大型格点阵列 , 每根线缆安放数十个光学球舱 , 每个球舱内含光电探测器 。
“海铃”监测水体超过100万个北京“水立方” , 其工程目标是建成一个连续工作20-30年、全天候、全时段运行的海底中微子望远镜阵列 。
为何在海底安放这一巨大装置?
科研团队介绍 , 首先 , 海底高压、少气泡;其次海底可以屏蔽大气噪声与大量宇宙射线 , 让探测器在安静的环境下看得更清楚;此外海水对光的散射吸收很弱 , 光可以传播更远的距离 。“可以说 , 海水是中微子反应的介质 , 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望远镜本身的组成部分 。”徐东莲说 。
南海属于低纬度 , “海铃”在南海随着地球自转 , 可以监测到更广阔的天区 , 对全天的探测都保有灵敏度 , 扫过整个附近的宇宙 。在中微子研究有进展之后 , “海铃”还能进一步对地球内部进行断层扫描 , 了解其中奥秘 。
调动了大量有关海底、海水的研究数据后 , 科研团队选定了南海这片“海水像蓝墨水 , 泥层像面膜一样细腻”的区域 。
通过此次去往南海海试 , 团队也基本确定 , 南海适合作为望远镜“底座” 。“太幸运了 , 在我们国内 , 可以找到这么一个可以建设装置的地方 。水深足够 , 海水平静又干净 , 海床平整 , 这些条件缺一个都很难办 。”徐东莲介绍 。
在南海三千米海底探测宇宙高能中微子,海铃计划要如何实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团队在南海海试 , 图为“落底系统” 。
在南海三千米海底探测宇宙高能中微子,海铃计划要如何实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团队在南海海试 , 图为“四季潜标” 。
近日 , “海铃计划”探路者项目团队完成各项预定海试任务并安全抵沪 , 为“海铃计划”的后续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