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瞧不上如今抢着买 临期食品能否放心买?( 二 )


“倒计时”食品开启百亿级“赛道”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数据显示 , 2020年我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 , 如果按5%库存沉淀算 , 临期食品行业规模已超过1500亿元 。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 , 临期食品市场也达“百亿级” 。企查查数据则显示 , 目前我国共有55家专门从事临期食品的相关企业 。
重庆一位临期食品网店的负责人称 , 线下的临期食品比线上销售还要赚钱 。他说 , 他的店铺线上的日均销售额约为1000元 , 毛利只有30% 。“我一个朋友 , 近期在二线城市刚开了一家社区店 , 纯做临期食品 , 如牛奶、零食、饮料等 , 日均营业额超4000元 , 毛利50%以上 , 每天搬货按吨计算 。”
随着越来越多临期食品的出现 , 临期食品的市场价值也逐渐被发掘 。从最初通过小规模的店铺进行临期食品的折扣销售 , 到线下直营店的出现 , 再到临期食品被放到电商平台进行销售 , 行业的受关注度正在不断提高 。
采访人员梳理发现 , 这些被“倒计时”定价的临期食品 , 早已开启百亿级“赛道” , 赢得了资本的关注 。目前 , 市场上已经出现十几家主打“尾货处理”的临期食品特卖连锁店 , 这类折扣超市投资方有阿里巴巴等 。
“资本的动作表明 , 至少数百亿的‘赛道’已经开启 。”在业界专家看来 , 虽然临期食品已经站在了“风口”上 , 但这门生意也存在不小的风险 。一旦出现“货”的质量把控不力 , 就会让市场重新审视这一行业 。
临期食品可以打折 , 但监管不能“打折”
随着临期食品的“走红” , 有关临期食品的讨论也此起彼伏 。支持者认为 , 其性价比高 , 既能降低生活成本 , 又能避免浪费;反对者则称 , 临期食品身处“灰色地带” , 存在健康风险 。
对此 , 重庆蟠龙商圈一超市的负责人刘磊分析 , 人们之所以对临期食品有偏见 , 主要是没弄清“临期”和“过期”的区别 , 加上有“要面子”的心理 。刘磊坦言 , 很长一段时间 , 食品行业对“临期”二字都讳莫如深 , 不管是线上平台还是线下门店 , 都愿意用折扣、促销、清仓来替换掉“临期”二字 , 这就导致在大众的消费意识里 , 临期已经和过期画上了等号 。
在刘磊看来 , 如今 , 临期食品受到青睐 , 说明反浪费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 并转化为行动 , 一买一卖之间 , 折射的是趋于理性的消费态度 。
走访中 , 重庆多家便利店、超市的负责人表示 , 临期食品本身与“灰色地带”没有任何联系 , 只是部分商家不透明的销售模式 , 让消费者觉得受了欺骗 , 这才将二者联系起来 。
零售行业的资深从业者李伟杰告诉采访人员 , 普通商品在临近保质期的3/4这个临界点时会进行打折出售 , 还有一部分临期食品可以退回厂家 , 厂家有处理临期食品的专门途径 。没有办法退回厂家、且打折未销售完的商品 , 则进行销毁处理 。
【以前瞧不上如今抢着买 临期食品能否放心买?】